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 实践中积极作为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心得体会

 省农信联社办公室副主任  樊  杰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109篇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啻是一座开启伟大新时代的思想宝库。联系此前我学习过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我愈加深刻感到,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始终坚持人民情怀。具体体现在著作当中,是扑面而来的强烈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注重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于我们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益莫大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四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篇文章、多次讲话中谈到金融改革发展稳定,要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对于我这样一名金融战线的党员,精读这些文章和讲话,感触良多,觉得它对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更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前瞻性。本文重点就学习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并联系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习近平同志对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在多种场合、多次会议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7年7月14日至15日他亲自参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这是近二十年来党的总书记首次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讲话。2017年4月25日,他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2019年2月22日,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从全局高度科学分析金融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就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等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22年4月29日,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克服经济脱实向虚的倾向,重点解决不良资产风险、泡沫风险。习近平同志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1.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2.实现经济与金融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3.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要完善金融从业人员、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制度体系,规范金融运行。要减少实体经济债务和利息负担,宏观上防范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深化对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认识,强化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严的氛围,统筹化解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4.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服务功能,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端正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5.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要改善金融服务,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管道。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市场规则,强化纪律性。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大国崛起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金融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大幅度提升,有力地支持了脱贫攻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制造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物价水平保持稳定,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得到广泛认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升市场化法治化水平。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

1.加快发展,建成了金融体系。金融业逐步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体系。至2021年末,我国有460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1651家村镇银行、1596家农村商业银行和577家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机构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83%),130多家证券公司,230多家保险公司,千余家保险中介机构。截至2021年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8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为344.76万亿元,同比增长7.8%,规模居全球第一。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2022年5月底超过了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过去5年,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年均增速11.8%,超过资产规模年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

2.服务实体,增强了经济活力。我国金融服务不断丰富,存款贷款、支付清算、理财投资、信息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近年来,央行、财政、监管、地方、金融机构“几家抬”合力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在降准、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就业、创业和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坚决遏制“脱实向虚”,影子银行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接近30万亿元。创新金融服务全力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报告》更是指出,中国的银行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率、女性拥有账户比例、通过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储蓄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3.深化改革,维护了大局稳定。坚持以改革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提升金融体系健康性。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对大型商业银行实施市场化改革重组,有效处置了农村信用社风险,促进各类金融业态规范发展。健全金融法律体系和风险处置制度建设,优化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形成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抓总,一行、两会、一局和地方分工负责的金融监管框架。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注重逆周期调节。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守护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2018年以来,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了积极成效,依法依规稳妥处置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整体呈现收敛可控的局面,市场预期发生了积极变化。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精准处置“明天系”、“安邦系”、海航集团、方正集团等大型集团风险,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严肃查办项俊波、赖小民、胡怀邦、蔡鄂生等一批金融领域腐败大案要案。202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7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8%、一级资本充足率12.36%、资本充足率15.13%的平均水平分别为、拨备覆盖率为197%,整体流动性比例为60.3%。

4.面向全球,推动了金融开放。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出科创板,改革创业板,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实行分类分账管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取消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人民币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1994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都有明显升值。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的项目超过90%。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从10.92%提高到12.28%,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人民币的计价结算、交易和储备功能有了明显增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19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近年来,中国扮演负责任角色,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和代表性。

十年来,我省农信系统也得到长足发展和显著进步。2021年末,存款余额12177亿元,比十年前3231增长8946亿元;贷款余额7939亿元,比十年前1895亿元增长604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245亿元,比十年前1614亿元增长3631亿元;不良贷款率2.82%,比十年前11.6%下降8.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2.97%,比十年前的6.53%提高6.44个百分点,拔备覆盖率150.67%,比十年前53.7%提高97个百分点,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福祥E贷等实现从无到有,新一代业务核心系统、互联网金融核心系统等先后投产上线;改制农商行从12家到全省全部改制完成;党的建设、干部员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迈上新台阶。

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任务仍十分繁重。

三、以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实践,推动金融业更高质量发展

心中有思想,脚下有力量。唯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具有深远指导意义,为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把握精神实质、抓好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价值取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要求,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开放方向,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努力在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实践中积极作为。

1.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观”。1978年,我国金融总资产不足2000亿元,金融产品供给极度匮乏。今天,金融总资产已经超过400万亿元。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始终坚持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金融机构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金融机构在服务客户、细分市场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今天,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信息科技,中国的金融机构技术能力不断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产品的开发速度日益接近国际先进同行,但是真正要做好金融服务,最要紧的始终在于把客户的利益和关切放在第一位。金融事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思考金融问题、制定金融政策、办理金融业务时,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坚持金融为民,切实在解民忧、纾民困、暖民生方面勇担当、善作为。要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为客户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赢得客户的信赖。要严厉打击和防范损害群众利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坚决维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

 2.要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组合拳”。既要在“增总量”上做文章,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又要在“优结构”上下功夫,围绕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做好金融服务,全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在“增总量”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调动行内各方面力量,强化政策传导,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在“优结构”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用好用足各种政策工具,围绕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例如,通过发展科技金融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促进机会平等,为小微企业、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助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等。

3.要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我国持牌金融机构有5000多家,还有数万家从事类金融业务的非持牌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渗透率、保险深度密度和资本市场影响力仍处于很低水平。金融机构种类不丰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过度竞争”与“服务空白”同时存在,必须增强金融机构的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要扶持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小型机构,鼓励发扬“扫街查数”和“走村串户”精神,不仅要让大银行“顶天立地”,更要让小机构“铺天盖地”;要扶持专业专注的金融企业,鼓励形成具有与自己主营业务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公司文化,避免同质化;要把线下业务与线上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独具特色的各类金融机构,发展金融科技;要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进来,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的开放,真正实现“与狼共舞”。

4.要突出公司治理的“政治性”。讲政治始终是金融工作的第一位要求。战胜风险挑战,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更加需要铸牢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这个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在历史变革时期,金融工作要始终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保证,永远把讲政治放在金融工作的首位而且坚定不移。公司治理不健全一直是我国金融机构的内在隐患。有的金融机构大股东操纵,有的机构则被内部人控制,这些都对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由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公众利益相关属性,所以应当更加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一以贯之,将坚持党的领导融入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公司治理机构积极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金融机构要将党的领导写入公司章程,中央、省委应对金融机构巡视实现全覆盖,纪委向中管省管金融企业派驻纪检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好金融工作要讲政治、顾大局,比如落实环保政策,信贷资金就要主动退出“两高一剩”行业。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求,就应严控房地产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落实普惠金融发展要求,农商行要加大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网点建设,在偏远山区村组建设助农金融服务站。在宏观经济下行时,配合逆周期调控政策,要加大信贷投放,给市场和企业以信心。

5.要常念严管严治的“紧箍咒”。一些机构存在着信息披露不真实、人为操纵资产质量分类、肆意作假账、作风不实等问题,削弱了金融业本应具备的公信力。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不执行资本规定、不健全公司治理、不强化市场约束和不严肃监管执法以及高管人员腐败是最主要原因。对此,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人员管理、业务管理、流程管理,将严管严治贯彻金融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机关和部门要敢于斗争、严格执法,坚决捍卫法律法规的尊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高举反腐大旗,不断加大金融反腐力度,使金融腐败无处可藏,使违法违纪者及时受到足够严厉的惩处。

6.要厚植风险管理的“安全垫”。守住风险底线,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前提,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保障。监管部门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金的监管要求要有所提升,同时拓宽了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渠道,让银行的“安全垫”更加厚实。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利用大数据手段,打通内部数据,对接外部数据,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同时,合理计提拨备,夯实风险抵御能力,并通过核销、批量转让等方式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需要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硬实力”,特别是中小银行应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实资本的同时,解决好在业务定位、公司治理、信贷成本、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治理结构与业务发展良性循环。

我们800多万名金融工作者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顺应时代呼唤,投身时代洪流,强化责任担当,促进中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稳定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贡献农信力量!



电话(传真):0731-82278700 | 客服电话:0731-96518 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版权所有 湘ICP备 09022064号 本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