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系统的一名新成员,怀着对金融事业的憧憬与服务“三农”的热忱,我加入益阳农商银行大家庭,并有幸参与新员工培训。开班第一堂课,不仅是我职业生涯的“启蒙课”,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农商银行事业的深层认知,让我真切触摸到湖南农信“根系三湘、服务县域”的使命温度,为今后扎根基层、践行金融初心筑牢了思想根基。
一是溯源守初心,需要我读懂湖南农信的“本土基因”。课堂上,“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不是高高在上的金融巨头,而是扎根每一寸土地的百姓银行。”这句话,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厚重的理解。农信社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诞生,历经人民银行、农业银行、监管部门的领导与代管,到2005年省联社成立后拉开农商银行组建帷幕,再到未来迈向全省统一法人的发展蓝图,湖南农信的每一步,都紧扣着地方经济的脉搏。无论是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还是推广普惠金融、守护百姓“钱袋子”,“姓农、姓小”的印记从未淡去,这份与民生共生、与地方共荣的事业底色,让我愈发明白自己选择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课上提及的国家金融“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更坚定了我未来前行的方向。我们的优势在普惠、养老金融,未来也将在科技、数字金融上发力,而这每一步都需要青年员工作为“新鲜血液”的加入。作为新员工,我深知自己的使命,未来的工作不只是机械办理业务,而是要把金融服务的“春风”吹到田间地头、小微企业,让“百姓银行”的初心真正落地生根。
二是笃行强本领,需要我锚定成长路上的“发力点”。第一堂课对培训意义的解读,让我看清了从“行外人”到“行内人”的成长蜕变之路——这不仅是学知识,更是“找准方向、打好基础、融入团队”的过程。
首先,学深业务,练好“基本功底”。课堂上强调“校园知识是理论框架,工作需要的是实战能力”,这句话点醒了我。培训是职场的“转换站”,我不仅要熟练掌握柜台操作、信贷流程、风险防控等业务技能,更要吃透农商银行的各项制度规范,读懂“合规是底线、风险是红线”的思维逻辑。我们要通过培训中内训师们带来的模拟操作、案例分析,把每一个知识点磨透、每一个流程练熟,才能在正式上岗后少走弯路,以专业能力扛起客户的信任。
其次,悟透初心,做到“为民之情”。“既懂金融,又懂民生”,是课堂上对农商银行人的核心要求。我会带着“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的思考去学习,放下“大学生”的架子,试着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理解需求——不是机械讲解政策,而是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传递金融温度;不是固守方法,而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提供服务,真正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的根本宗旨。
最后,融入团队,凝聚“向心力量”。“农商银行的工作从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培训中身旁的学员,都是我未来的同事,从今天起,我们也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农商银行人。未来我会主动向身边人请教,在业务研讨中分享思路,在服务客户时互相补位,让个人成长与团队发展同频共振。
三是奋进向未来,需要我扛起新时代农信人的“新使命”。“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课堂上的殷切寄语,既是鼓励,更是期许。我会以“春华秋实”的信念扎根。既要“仰望星空”,给自己立下长远目标——无论是成长为业务骨干,还是立足基层的业务人员,都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事业发展的“大我”之中;也要“低头走路”,从入职后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认真办理每一笔业务、仔细整理每一份档案、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把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也会以“厚积薄发”的坚持蓄力。金融行业知识更新快,稍有懈怠就会落后。我会把培训当作“奠基石”,不仅学好当下的课程,未来也会紧跟新政策、新业务、新技术的步伐,不断锤炼分析问题、沟通协调、解决难题的本领,在日积月累中让自己从“新人”变成“能手”。更会以“水到渠成”的笃定坚守。未来工作中,或许会遇到挑战——比如业务创新的瓶颈。但我会主动扛起责任,敢于尝试新方法、提出新建议,把每一次挑战都变成成长的机遇。
此次培训是成长的起点,今后我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学好每一堂课,以“扎根基层”的责任感扎根益阳、服务百姓,更以“争创一流”的使命感紧跟事业发展的步伐,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作为,努力成长为能扛事、善服务、懂创新的新时代农商银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