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农商银行:退休干部离休不离志 夕阳情更浓

点击数: 时间:2023-08-29 作者:黄勇军 谭求龙 来源:隆回农商银行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九部门联合部署“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鼓励退休干部、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参与乡村建设。隆回农商银行老干部黄佳水同志退休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隆回县小沙江镇江边村麻坑组,在安享晚年的同时,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家乡的各项建设工作。真正做到了党和国家所倡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隆回农商银行小沙江支行位于海拔1300米的雪峰山脉深处的瑶汉杂居区,是隆回县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工作环境最艰苦的支行之一,黄佳水同志自1971年开始担任小沙江信用社负责人,2001年退休,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为支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每次下乡,都是卷起裤管、打着赤脚、扛上“二八大扛自行车”深入基层第一线,在山间林里、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勤勤恳恳地宣传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真心真意地为储户谋福利,有力地促进了高寒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在老同志们的无私奉献与不懈努力,小沙江支行逐渐从最初只有3间办公用房、3位工作人员的小社,发展到了如今拥有独立办公楼、存贷规模突破7亿元的基层标杆网点。

退休之后,黄佳水同志,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共产党员与退伍军人初心使命,依然时常挂念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每次到镇上赶集、办事,都会在不打搅他人的情况下,去单位周边走走、看看。还多次受单位负责人的邀请,和年轻的工作人员一起座谈,共同追忆创业时期的艰难险阻、讲述前辈同仁的优良作风、表达晚辈后生的殷切期望,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中了解到单位的历史传承和优良传统,增加他们对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归宿感。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黄佳水同志1941年出生在雪峰山脉深处一个瑶汉杂居的小山村,祖祖辈辈坚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虽然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年高,所以读到高级小学毕业就开始辍学在家,自谋生计,但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15岁参加“畜牧兽医训练班”,16岁在村小代课,18岁光荣参军之后,更是获得了“五好战士”“特等射手”“投弹能手”“刺杀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三等功一次。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个在湖师大任副教授的硕导儿子和中南大学任副教授的硕导儿媳。

黄佳水同志不仅把在军队中养成的思想作风带到了自己的工作之中,而且还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在退休之前的主要工作是“舍小家为大家”,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在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上,而退休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离大家归小家”,要为儿女们的家庭建设与事业发展尽一份力。因此,在退休后就和老伴一起,安心安逸的回归家庭,任劳任怨、尽心尽意的帮衬着儿女们带大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年龄的孙子、孙女。而且还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儿女们聊天解惑,为儿女们分忧解难。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面对儿女们的人生困惑或是工作困难,还是面对孙子孙女们的调皮捣蛋、不断成长,都坚持不懈的以自己从小到大所遵从的家规家训来教育自己的儿孙辈,常常强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常在有时想无时,莫到无时想有时”“遇恶莫怕,逢善莫欺”、“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从而为儿孙辈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与家风。

心怀故土情 建设新农村

为了儿女们的家庭与事业忙忙碌碌了多年之后,黄佳水同志一直到2018年前后才正式回到自己的老家,安度晚年。即便此时已经年岁已高,但是却仍然时刻保持着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的本色,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烟、不生是非、助人为乐……在村民中拥有着极高的威望。而且还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工作之中。

每当村里召开党员会议,都会提前出发,准时到达2公里以外的村部参加会议,并在会议过程中客观、公正、理性的提供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有一次,在讨论如何针对犯了错误的年轻党员进行处理的意见时,黄佳水同志坚持毛主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与立场,强调既要给予当事人以相应的处罚,但是更多的是要给这些年轻人自我改正、自我革新的机会。这样的态度也进一步影响到了更多的人,尤其是给了犯错误的年轻人改正的机会。

此外,每当村里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实际困难时,往往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协商处理。如果是遇到架桥、修路、建水利等公益事业的时候,总是能够第一时间捐钱捐物,全力支持村里的工作;而如果是遇到可能会影响到自家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更是能够做出“舍小家,成大家”的决定,以自己无私的态度作为表率,促进乡村的发展。几年前,当村里修建公路需要占用自家很大一块面积的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时候,黄佳水同志立马和老伴商量,一致同意村里可以无偿征用自家的土地修建公路,从而开了一个好头,让村里的公路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  慈善公益重参与

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隆回农商银行开发了乡村振兴“兴商贷”等一系列贷款新产品,并派驻专门工作组入驻村组。黄佳水同志在退休返乡后,积极响应号召,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全力支持在大学任教的儿子、儿媳,利用自家的祖宅建设归与书院,以“乡村书院助力乡村振兴”。

归与书院的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配备有音乐教室、乡村大讲堂、传统习礼堂等各类办公场所19间,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最后留给两老口的私人空间反而变得非常少,两老口也从不抱怨,反而是积极的配合儿子、儿媳的工作需要。无论是书院的日常打理,还是有活动时的后勤保障,或是来访客时的热情接待,甚至是带着城市来的孩子们体验劳动教育……都能够看到老两口忙碌的身影。

正是在老两口的鼎力支持下,儿子和儿媳通过归与书院探索“乡村书院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方面,受隆回县委县政府的委托,深度参与2019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创建县、2020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试点创建县的相关工作,累计开展80多场公益活动、服务3000余人次;另一方面,先后举办了一系列高端论坛、乡村稻田音乐节、亲子研学课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等文化活动70余场次,吸引来自英国、日本、香港、北京、上海等地90多个家庭、800余名嘉宾参与;不仅如此,还通过引进优质稻米种植技术,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农业企业共同打造“花瑶贵米”区域公共品牌,让村民每年每亩增收5000元左右,目前,花瑶贵米已经被认定为2023年9月份召开的第二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指定用米。

归与书院的相关事迹也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等50余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荣获凤凰网公益盛典“特别贡献奖”、邵阳市“最美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入选湖南省委党校教材《乡村振兴案例选编》、湖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现场会议经验介绍、中宣部重点外宣项目纪录片《山水间的家》拍摄计划等荣誉。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老两口的默默付出,同时也让老两口充满了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

黄佳水同志从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到中年时期的“储户的贴心人”,再到老年时期的“家乡的建设者”……无论自己的身份怎么变化,不变的是对于党和国家的赤诚之心、对于单位和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对于家庭和儿孙的热切期盼、对于善良和公益的孜孜以求。也正是基于此,才能在退休之后的日子里,真正过上了党和国家所倡导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