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之责,帮之幸

点击数: 时间:2016-05-04 作者:石门农商银行太平支行 易志鹏

        四月的一天,丁行长带着我对两个扶贫贷款户进行贷前调查。

        40分钟车程加上30分钟脚程,终于到达第一户易家湾村覃某家。三间土砖房,墙体和木头门都沉淀着时间赋予的黑色。屋内光线很差,坑坑洼洼的土地面早已踏得像石头一样坚硬,隐隐犯潮。迎接我们的是家里的女主人,看起来三十多岁光景,衣服旧的厉害。

       “家里有哪些困难呢?”进入正题,我和丁行长首先问到。

       “有两位老人,一直吃药,没有劳动能力,儿子十二岁,脑瘫。这些年我也没干活,一直带着他在外四处求医,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全靠丈夫打工每个月寄回来的几千块钱。”她并不避讳自己正在遭受的苦难,语气也十分平和,就像在给我们讲述别人的故事。

       “现在还出去求医吗?”

       “去年一位老人去世了,我又生了个小的,就决定回来照顾老人小孩,也能干点农活。”

       “大孩子治好了吗?”

       “这种病怎么治得好,只是没精力治,放弃了。”听着这有些残忍的回答,我却无法生出一丝“愤青”的批判。哪个母亲会轻易地说放弃自己的孩子呢?现实就是这样,与其拼命维持着本就不存在的希望,倒不如把刚生的小弟弟带好。

       “借钱准备干些什么?”

       “这山上的条件只能买几头牛和几只羊喂养。我哥哥是养牲口的里手,他就住在不远的地方,能经常指导我。”

       “这种贷款国家虽然贴息,本金到期还是要自己还的,你们能及时还上吗?”

       “这个不用担心。我们还年轻,只要肯干,会赚到钱的。我不仅养牲口,还种了六亩多玉米,平时还打零工,帮人栽烤烟。我不相信自己会一直走背运,只要努力,总会有好转的一天。这些年为孩子治病,亲戚朋友都借遍了,他们却不躲我,就是因为我们讲信誉,能还的钱就及时还。”

       告别女主人,我们回转“大路”,骑上摩托车往第二个户苦竹坪村金山寺向家奔去。车走一段又只能步行,走到我的脚已经开始发酸,丁行长指着一家发黑的土砖房说:“就这儿了。”户主远远迎了出来,第一句话就把我震住了:“不错,不错,你们两人真不错,这里已经好久没来过外人了。”回头看看来时走的路,我知道他的话并不是奉承。

       “家里有什么困难?”还是一样的问题。

      “说难也还好,前些年给儿子治病,把家底掏光了。现在这里的条件,你们也看得到,赚不了多少钱。”我一听,似乎也是因病致贫,很普遍的现象。

       “孩子治好了吗?现在在哪里上班?”

        “是白血病,走了好几年了,就剩我和老伴了。”说完,脸上竟然浮现出平静的微笑,似乎曾经的伤痛早已经烟消云散。

       “路这么远,平常你们怎么去太平街?”

       “走啊,走小路近很多,一两个小时就能到。摩托车在给儿子治病的时候卖了,后来一直没买。”他停顿了一下,又自言自语道:“儿子的东西我一样也没有卖,都放着呢。”听到这,我才明白,父亲对儿子的思念一刻也没有远离,只是慢慢把它埋在了心底。

        “现在靠什么生活呢?”

       “生计还不少,自己整了一亩多水田、十亩玉米地,养了两头牛,八只羊,还给别人耕田、锯柴,就是没赚到什么钱。”

       “借钱打算干什么?”

        “想多买几头牛和几只羊。现在年纪大了,种田更难了,得多喂点牲口,加紧赚点养老钱,我们两老没别人指望的。”我听着老人家的语气,并没有多少悲凉,反而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到期能及时还本吗?”

        “这个可以问杨主任(太平信用社前任主任),那年为儿子治病借的钱是怎么还上的,你就晓得我是怎样的人了。我们虽然穷,但绝对讲信用。”

       丁行长点了点头,约好下次办手续的时间,和我离开了向家。

        回程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调查的场景:脑瘫儿的父母,依然不信命,对生活充满热爱,努力改变现状,相信总有一天幸福会到来;农村失独老人,没有埋怨命运的安排,也没有被命运打到,依然卖力干活,只为更好一点的生活。这些在苦难中勇敢前行的人们,需要我们的支持。遇到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帮到他们,更是我们的荣幸。                                                         (石门农商银行太平支行 易志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