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农商银行:由农信社不良贷款率上升引发的思考

点击数: 时间:2016-06-25

    2015年,我国农信社实现利润2233亿元,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市场占有率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但不良贷款比例不降反升,至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高达4.3%。

    在农信社快速发展的背后,许多风险被掩盖,但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风险将逐步暴露出来。信贷制度不健全,信贷投放行业的过度集中,收入结构的单一,是制约农信社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正确认识影响农信社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因素,积极举措加以改进是当前农信社的重要任务:

    一、信贷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农信社实行信贷岗位分离制度,按照明确职责、相互制约、合理设岗的原则设置受理调查岗、审批决策岗、风险评价岗、发放支付岗等岗位,但目前很多农信社因人员不足并未设立足够的岗位,权利范围设置不明确,客户经理无实质性权利,导致贷款调查、审批环节未保持真正的独立性。部分客户经理合规意识淡博,只顾眼前利益,不关注潜在的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强化审批审查职能,杜绝信贷制度的形式化,实现审批成员的“独立性”。贷款审批是贷款流程管理的重点,审贷会上由客户经理介绍客户基本信息、营业情况、担保情况及调查后授信额度及风险防范措施。审贷小组委员必须在每笔贷款审批时发表意见并表达是否同意发放,对明显不具备还款能力、假冒名或有着转移贷款用途的情况必须拒绝审批,杜绝“一人通过权”。

    二、收入结构单一带来的信贷风险

    2015年央行多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使收入结构单一的农信社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农信社传统经营模式逐步暴露弊端。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信社应改变营销模式,从传统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转变成服务中小微,从以前的农户贷款拓展为商户、公务员、教师团体贷款,积极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联合政府大力发展扶贫项目,先扩大市场占有率再实现稳步发展。同时优化资产结构,避免信贷投放行业过度集中。

    三、操作过程导致的信贷风险

    农信社员工大多为“家族成员”,进入门槛较低,部分客户经理专业性较弱,综合素质不高。贷款发放过程中出现主从合同不一致、抵押物金额错误、资料股东未签字、丢失贷款借据、假借名贷款等情况,诸多类似的操作风险导致贷款无法收回。

    客户经理是贷款最终发放的第一人,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信贷资产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农信社的未来的业务发展。为提高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全面提高专业水准,为信贷工作打造良好的基础。

    四、关联贷款导致的信贷风险

    农信社的大额贷款比例高,大多为公司贷款,为使单笔贷款不超过规定的额度,很多网点通过借公司股东、法人代表名义二次发放贷款,造成了贷款额度远远高于公司实际授信金额。一般这种情况都属公司经营状况不容乐观,需拆东墙补西墙,贷款的集中、关联发放容易导致“一锅倒”的情况。

    客户经理只有把企业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才能完整的刻画关联信息,要具备识别股权关系复杂关联方的技能。同时,客户经理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把农信社的钱当成自己的钱,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从各个环节把控风险。

                                                                                        ( 韶山农商银行   赵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