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社合作金融的风险管理样本

点击数: 时间:2017-12-29 作者:向益红 来源:桑植农商银行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09年,在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的协助下,河南信阳郝堂村创办了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2100多万元,至今无一笔呆坏账。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可从合作社的风险管理模式中管窥一二。

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2009年以前,郝堂村曾是一个不起眼的山区贫困村,人口2300人,村域面积20平方公里,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村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

2009年10月,该村合作社创立之初的股金只有34万元。其中,当地政府出资10万,李昌平从课题费中拿出5万元,郝堂村村委会2万元,7位乡贤(敬老社员)每人2万元,15位老人社员每人2000元。除了老人社员的股金可享受分红外,其他股金均系公益性质,不享受分红。合作社提出的口号是“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

郝堂村民借款必须首先征得老人贷款管理小组同意,并由老人社员担保,或以林权证、承包地等作抵押。借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万元,借款利率略低于当地信用社借款利率,借款期限为一年(每年小年是合作社结算分配的日子)。

合作社的资金规模以需求为导向。在事先进行调查评估后,以村民需求定资金规模,避免资金冗余增加合作社的成本。对于突发需求,一般以优先股的方式在老人社员或敬老社员中筹集。合作社最高贷款规模曾达到一年650万元,两百多老人社员人均一年分配800元(只分利润的40%);既满足了村民发展生产的需要,又为村中老人增加了一笔养老钱。

合作社的设计模式提高了村中老人的地位,激活了乡村的孝道文化,村庄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增强了村集体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2011年起,曾经不起眼的郝堂村吸引了当地政府大批财政资金的投入。在以李昌平为首的中国乡建院的协作下,郝堂村经过3年多的建设,于2013年底成功入选住建部首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郝堂人再也不用外出打工谋生了。

二、合作社风险管理措施

(一)健全治理结构。合作社由政府、村干部、乡贤、老人社员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合作社章程由这些人员民主协商制定。合作社实行理事会负责制,监事会事中监督,严格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入股2万元且不要回报的乡贤顺理成章担任理事或监事,不需要选举产生,其他理事、监事必须通过选举产生。合作社与村支两委是一个有机整体,两者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村支两委构成合作社的重要股东,合作社常任理事班子与村支两委班子通常一身二任、交叉任职,合作社理事长一般由村支书或有权威的老支书兼任。

(二)设立贷款准入门槛。合作社章程规定,贷款的范围以村庄为边界,只对本村人放贷,不对政府机构放贷。禁止准入的有以下情形:吸毒、赌博、从事非正当生意;无抵押物、无担保;有不良信用记录、有贷款而尚未还清,等等。合作社贷款有“七个优先”:信用户贷款优先、发起人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存款户贷款优先、好儿媳贷款优先、风险小的投资项目贷款优先、短期贷款优先。合作社还规定,个人存款或贷款上限为10万元。这个限额与合作社的自身定位是相符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风险管控,实现稳健发展。

(三)严格存贷操作流程。合作社章程规定,存款一般不走现金,由存款者直接存入合作社在正规银行开立的对公账户。合作社出纳手上的现金超过2000元,必须当日存入银行账户,存钱时要两人同行,存折由出纳保管,密码由理事长或会计管理。

合作社还规定,只在法定工作日接受存款,接受存款时会计、出纳同时在场,存款凭证要三章(财务章、出纳章、会计章)齐全。

合作社贷款也不走现金,一律转账给借款人。合作社账户上的资金变动情况,理事长、监事长等人手机能即时收到反馈。

贷款管理是合作社风险防控的重点。合作社将老人社员分成若干个贷款管理小组,需要借款的村民直接向老人小组提出贷款申请。老人小组评审同意后,完善抵押、担保手续,再将贷款申请及老人评审的意见报给理事会。由理事长主持理事会会议表决,同意即可放款。理事会会议要邀请一名监事列席,现场见证并签名证实贷款的真实性。理事长和理事会无权越过老人小组直接给村民发放贷款。合作社贷款接受村民的承包地、林地等财产权作抵押,这也是合作社的安全底线。

(四)强化贷后跟踪服务。合作社要求对每笔贷款进行跟踪服务,确保借款者扩大再生产经营百分之百成功。合作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检查贷款风险隐患,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五)增强风险应对能力。合作社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性资金扶持和公益性的社会股金,以增强合作社的资金实力。合作社还建立了风险基金,规定利息收入的40%用于老人社员的养老,30%作为积累,15%作为风险基金,剩余的15%作为管理费。鉴于家庭做生产比合作社做生产更有优势,合作社坚持不搞生产,专注于做好服务,这也是合作社降低经营风险的最有效办法。

三、合作社风险管理对农商银行的启示

(一)风险防控在于精细化管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贷款真正做到了精细化管理。合作社以村庄为边界,不贪大求洋,坚持稳健发展,严格操作流程,特别是在小额农贷的操作管理方面,值得农商银行学习和借鉴。长期以来,农商银行的小额农贷不良占比高,风险管控措施乏力,精细化管理任重而道远。

(二)合作社克服了小额农贷的“三个致命弱点”,为农商银行改善村一级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益样本。李昌平在《建设新农村 先建新金融》一文中指出,正规银行若要服务农民,存在“三个致命弱点”。一是贷款规模小、成本高;二是信息不对称,风险难管理;三是抵押品变现难和可经营性差。而合作社能有效克服这“三个致命弱点”。首先,合作社属于村社组织的一部分,理事、监事不领取报酬,管理和运营成本极低;其次,合作社对借款者的人品知根知底,对其经营状况更是了如指掌,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最后,合作社接受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财产权抵押,这些抵押物在村社内部可以较容易地处置变现、或有效经营。八年来,几乎没有呆坏账是合作社的一大亮点。农商银行虽然点多线长面广,但仍无法克服小额农贷的“三个致命弱点”,至今无有效手段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村一级,村社合作金融的实践为农商银行改善服务提供了有益样本。

(三)加强与村社组织合作是农商银行的必然选择。李昌平说,不与农民村社组织合作的任何服务三农的金融,都终将会离开农村自生自灭!目前,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县域市场布局,还把触角伸到了乡村,专门针对村支两委干部、致富大户等“村庄精英”开展营销,抢抓农商银行的优质客户,而对广大老百姓不管不顾。若农商银行在加强与村社组织的对接方面,不采取有效措施,不主动出击,将逐步丧失农村金融市场份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