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汽车行驶在宽敞洁净的柏油马路上,春风透过车窗,沁人心脾。三月的稻田公园早已油菜盛开,一派春的气息。但相比往年,由于今年的春天来得尤其早,加上疫情的影响,稻田公园没了游人的点缀,多少显得有些冷清。即便如此,在这晴空万里之下,花田绿野之上,和煦暖风之中,我们此行的欢快心情并未受到丝毫影响。
大约1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了排山村。为能尽快找到宝莲乡信用社的准确位置,我们首先拜访了原排山信用社主任刘有孝。老主任是土生土长的排山人,参加信用社工作之前又担任过村支书,对本村的历史和村民的情况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又联系了同村的另一个农信老干,他叫刘新金,曾任排山农村信用社主任、安仁联社主任,也是首届安仁联社主任。了解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刘新金老主任招呼我们围坐一团,便开门见山地讲述起了与宝莲乡、宝莲乡信用社有关的历史。
历史上,此地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水稻在此得阳光沐浴,雨露浇灌,颗粒饱满,长势喜人;荷叶在此以沃土为床,以夏雨为露,享尽大自然的恩赐,出落得亭亭玉立。到了盛夏季节,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荷花一朵簇拥着一朵,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亮丽景象,好不壮观!正所谓“禾杆撑得船,荷叶包得盐”,风水宝地,莲藕天成,或许这才是对“宝莲乡”三个字最好的诠释。
那么,缘何郴州市首家信用合作社的荣誉会花落宝莲乡?对此老主任给我们总结了三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人文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欲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全国上下经济建设百废待兴。当时,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农民政治上获得了翻身,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生产生活资金却严重不足。为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新生的人民政权积极倡导和组织各地农村兴办信用合作社,这为宝莲乡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上,首先宝莲乡物产丰富,农业经济相对发达。适宜生长的除了稻谷、莲藕等能解决温饱的农作物外,还有灯芯草、席草等为农民创收的经济作物。灯芯草因其良好的防水、防腐、耐高温性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照明(如井下煤灯、庵堂油灯等),其地位不言而喻。席草由于质地坚硬、柔韧性好,编制出来的草席不仅清凉光滑,而且经久耐用,俗语“打草席,用席草”便道出了此中真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手工编织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直到出现了第一台用于编制草席的半自动化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随后创办了草席厂,开始了村里的半机械化经济时代。不久,村里陆续开通了广播,办起了电力厂,纺织厂、加工厂(加工面粉、粉碎饲料等)、万头猪场等,多种工业和手工业愈发活跃,为农村信用社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宝莲乡得大自然青睐,不仅滋生了多种农作物,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养育了一群品性淳良、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他们为了能让后辈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埋头苦干,劳作田间,还敢为人先,涉足商海,为地方发展盘活经济,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正是由于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1952年6月5日,郴州地区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安仁县第一区宝莲乡信用合作社应运而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改革发展历程。
为了能近距离感受那个年代农村信用社的氛围,在刘有孝老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宝莲乡信用社旧址。
破旧坍塌的房屋旧体,隐约可见的残垣断壁,零星散落的红砖黑瓦……由于历史等原因,宝莲乡信用社旧址已成废墟,看起来与周边钢筋混凝土建筑格格不入,但散落在一旁的一扇钢筋框架的窗户似乎在告诉我们,这里60多年前曾是一段辉煌的存在。
我们此行收获颇丰,除寻觅了以上这一箩筐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偶获了一本珍贵的农信老物件-1984年安仁农村信用社价值3.6元股金证,股金证的主人正是刘新金老主任的父亲刘甲槽。刘主任主动表示将老父遗留下来的这本珍藏多年的老物件无偿捐献给我们,并嘱托我们一定要发挥它的效用,将信用社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至此,我们的探访行程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寻根之旅”却并未结束,探索农信历史,挖掘农信文化,我们永远在路上。省联社郴州市办事处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全市农信系统的感恩日,意在勉励我们这些农信后辈能知史、懂史、以史为鉴,能知恩、感恩、以恩为善,能发奋、勤奋,以奋斗为荣,携手将郴州农信事业推向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郴州农信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