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

点击数: 时间:2022-12-02 作者:卢金 来源:安化农商银行

对我来说,最美的绿,莫过于夏日的绿。这样的绿,像是画家在天地间挥毫泼墨,描绘着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映入我们眼帘的,或是墨绿,或是青绿,都完完全全脱了鹅黄的底子,是这般的葱茏与葳蕤着,不再浅薄、不再稚嫩,浓浓的将生命的层次淋漓地展现。

应邀请,我们一行人早早的带上背包,前往平溪界参观蒋伯新开垦的茶园。蒋姓,是蒋坪村的大姓,而茶叶,又是蒋坪村乡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道路两旁的山脉上,那一排排整齐的茶园,便是蒋坪村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也是村民们一年的主要经济收入。

当汽车离开主路拐进羊肠小道时,陆陆续续看见道路两旁的采茶人往蒋伯家走去,她们额头上挂满了豆粒大的汗珠,手指像是在墨水里浸泡过一般,变成了青黑色的模样。她们忙碌了一个清晨,下山时,那白色的茶袋,像极了一个灌满水的气球,鼓鼓的,用手拉着背在身上。或许对她们来说,这一刻背的不是茶叶,而是孩子的学费、生活的希望。

见到我们来了,蒋伯热情的打着招呼,停下手中的事情,吆喝我们到堂屋里喝茶。蒋伯虽然与我们是老熟人了,但却仍一直喜欢称呼我们为“堂屋里的来客”。这个称呼的来源要从三十年前说起。那一年,蒋伯二十三岁,受父亲嘱托,一个人压着一车黑毛茶到湖南茶厂去质检销售。没想到车到半路上出了些变故。不仅长沙没去成,还赔了一车原材料。在那时,一车茶叶款可是全村村民一年的收入来源。没了茶叶款,全村村民一年的生活也就没了指望。就在这时,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员来到蒋伯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后为蒋伯发放了两万元的贷款,帮助蒋伯家顺利结清了所欠村民的茶叶款。从那以后,蒋伯就开始称呼我们为“堂屋里的来客”了。用蒋伯自己的话说,“当时没有信用社的那两万块钱的贷款,村民的茶叶款就付不出,我只怕这辈子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了。”

后来,受到改革春风的影响,在当地政府、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帮助下,蒋伯一群年轻人,带头成立了长堤茶厂。从那时起,村子里的茶不再是家家户户各自经营,而是统一鲜叶采摘、加工标准,从村民手中收购茶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地茶质的改进与提升。对于蒋伯来说,如何继续传承好云台大叶茶的品质,一直是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为此,蒋伯的茶厂收茶便有一个当地人尽皆知的标准,那便是外面的茶不收,田里的茶不收,始终保持自己做高标准山头茶的理念。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溪界茶场有着近650亩的茶园面积,因管理好、制茶技术过硬,成为当时安化名优茶的原料采集处之一。后来因选送平溪界的红茶寄给毛主席品尝,更是让这个偏远茶场,受到了国家领导和专家的不少关注。后来因管理等问题,不少茶园都已荒废。在2019年,蒋伯便萌生了恢复荒废茶园的想法。蒋伯口中“堂屋里的来客”,即当地安化农商银行(原农村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又一次来到蒋伯的家中,走访调研,了解情况后便将贷款额度提高到三十万元。有了充足的资金,蒋伯便自己花钱请人修整过去荒废的老茶园。对于修整后的茶园,蒋伯规定,村里的每一位村民都可以采摘茶叶,到他这里收购。就这样,蒋伯不仅保障了自己对鲜叶品质的要求,更是方便了村民上山采茶不必再穿荆棘、入密林,去采摘那一枚枚鲜叶,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利益。

我们一边听着蒋伯口中的故事,一边沿着蜿蜒的小路,向蒋伯新修整的茶园走去。行至山腰远眺,满山葱绿已成了一座座山峰尤为胜美的外衣。山腰间飘逸着云雾与炊烟,像是九天之外落地的仙雾。从那片密林之中穿过,行走几十步,便豁然开朗。那一块修整的茶园,傍着山峰的坡度,像极了层层叠叠的梯田,错落有致,阡陌纵横。每一排茶树上黄色的标识,详细记录着茶树施肥整理的过程,也见证了蒋伯日月守护这片茶园虔诚的心。每一块茶园,从修整,到补苗,到施肥,蒋伯一直亲力亲为、精心呵护着,以至于让山林间茶园中的每一点茶绿,都能拼接成生活的泱泱绿海。

三十年的时间,蒋伯见证了我们信贷员到客户经理一代又一代的更替,我们也见证了蒋伯的发展。一切都在变,一切又没有变。变的是时光与年轮,蒋伯从青年到壮年,从小作坊到茶厂,时光见证了他奋斗的痕迹。对于我们来说,从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安化农商银行,年轮也依旧记录着我们发展的脚步;而不变的便是初心与使命,三十年,蒋伯做茶的标准与责任没有变,口中对我们客户经理“堂屋里的来客”的称谓没有变。对于我们农信事业,三十年来,我们服务三农的初心、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带动村民致富的目标也依旧未曾改变,始终坚持用“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帮助村民变“茶叶子”为“金叶子”。每当想到这,每当看到蒋伯的笑脸、茶农丰收的喜悦,我想这份事业值得我去努力、去付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