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千万里,孝暖千万家。要说家风,脑子里浮现的便是外公、父母他们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家风是我们成长的风向标,是老一辈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是一种信念,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在我印象中,外公喜欢看书、读文萃报、爱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他总是说:“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小时候一到周末就喜欢往外公家跑,喜欢和他老人家下象棋,陪他一起擀面皮,爱吃他包的饺子。杉木树的扁担,从小不揉到老不弯。家风是山重水复时的柳暗花明,是干涸沙漠中的一缕清泉,也是人生路上指引前行的灯塔。今年7月29日凌晨两点多,听闻外公去世的噩耗,父亲母亲急忙连夜赶回了老家。外公是银行退休员工,曾经当过行长,享年85岁。他老人家从去世到塘尾头老家入葬,前来给外公送行的人络绎不绝,让人感动。听父亲说,外公年轻时十分敬业,经常走乡串户,很少有时间回家陪伴家人。外公做事兢兢业业,真诚待人,和外婆含辛茹苦地养大五个儿女。曾经难熬的时候,外公一个人煮好仅有的几个红薯,剥了皮给孩子们分好,自己却偷偷地啃红薯皮垫肚子。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传家二字,读与耕,兴家二字,学与勤,安家二字,让与思。父亲十分敬重外公,外公对待乡亲街坊,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常年在外奔波不记得吃饭,也因此早早患上了胃病。“你外公真的是个极好的人,乐于助人、关心朋友,他永远活在我心里。”老家一位陈大爷依依不舍地夸赞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每回想起外公,我不禁潸然泪下。他老人家正直、勤劳、自强、奋发的品行,清白做人、踏实做事、快乐生活的作风已经印在我的心中,将是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毕生的追求。
家风是成长的地基,穿越历史,逶迤而来,口耳相传。德、孝、勤是外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家传稀世珍宝。它就像是三把钥匙带领我们开启崭新的征程。
树良好家风以致远。记得刚进单位时,领导说:“你不用多学他人,多看看学习你父母就行了。”当初并不理解,直到现在,再仔细回忆父母为家、为工作所做的点点滴滴,深以为然。父亲能吃苦,讲情义。大伯做开颅手术,他的孩子们远在他乡不能及时赶回,是父亲第一时间赶到,一直陪在左右。他就像是块能及时知道他人需求的砖头,总是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一玉口成国,一瓦顶乃家。天之木必有其根,万涓之水如有其源。我不禁扪心自问:“家风是什么?该树立怎样的家风?又如何做好传承?”父亲教导我们勤劳土生金,节俭五谷登,报答养育恩,立志奔前程。家有好风景,日子年年红。家风兴旺才能事事顺心。父亲从小因家里清贫,奶奶生有五儿三女而无奈让父亲跟随他的养父长大。即便后来父亲经常看望亲爷爷亲奶奶,但也不曾忘了抚养他的养父母。父亲的养母瘫痪多年也一直是他接来家里照顾,直到他们与世长辞。父亲认为女子半边天,一直支持我的学业,费尽心力培养。父亲是个耿直的人,也是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他教导我们家风若馨兰,世世留香远。他希望我们能做个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会“发光”的人。耕读有经典,举步携儒风。唐诗宋词绕古今,盛世华章新时代。他常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耕读传家,孝善为范。”他认为读书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心中有墨水,才能更好地书写人生。
家,是家族兴旺的灵魂。非学无以广志,非志无以成学。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负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母亲却希望我们品德高尚,平安喜乐。她告诉我们见人问声好,鞠个躬恰似桃花笑春风,好姐妹好父兄,恰似茶香情意浓。邻里乡亲喜欢与母亲寒暄,母亲也常给帮忙做工的师傅买午饭送饮料。她也常说要与人常友善,诚信千斤重,做人当有节,礼让路好行。家风传家宝,家业代代兴。谦爱聚亲友,帮忙有邻里。母亲随外公是个爱热闹、乐观的人,也很爱操心。百善孝为先。奶奶住院,她时刻陪伴,二伯母住院也是她赶去邵阳陪护,侄孙子读高中也还是她帮忙张罗。勤劳节俭好家风,相敬如宾一片心。她就像是个超人,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总是说:“别人麻烦我,说明我人缘还行,我帮助人不求回报,要的是心里乐呵还有充实。”
有种文化,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带着历史芬芳,有种精神,如旖旎的春风,自血脉之初浩荡飘拂,绵延至今。
亲人同根,阖家欢乐,恰似杨柳舞春风,一生缘分,一世深情,恰似春光门庭中。我的家虽然普通,但他们的教导、言行却根植在我的心灵深处。那不曾断裂的精神传承,是外公胡子上长长的教诲,是爷爷奶奶辛勤耕地的淳朴善良,是父亲脸上威严的神情,是母亲苦口婆心的唠叨......
这就是一路伴我成长的家风家训,像是似火东升的旭日,将万缕柔光倾洒世间,是清澈明净的溪水,将污秽杂念洗涤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