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醉《文化苦旅》

点击数: 时间:2024-02-28 作者:钟祥方 来源:宜章农商银行

初识余秋雨,应该是在高中,应该是那篇《道士塔》。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余秋雨三个字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方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道士塔》通篇都是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余秋雨成功的在我当时那尚显稚嫩的心里埋下了一粒好奇的种子,能够写出如此文章的作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若干年后,走在书香四溢的新华书店,眼睛漫无目的地到处游视着,也不知什么时候起,逛书店之于我来说,不是为了买书,而成了一种习惯。突然,目光定格在了一个略显陌生的名字--《文化苦旅》,再一看作者,余秋雨。拿着书的双手不禁轻颤起来,轻轻翻开淡黄的纸张,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熟悉的三个字--道士塔。

记得苏轼曾经说过,行文之道,当以意为先。文止而意不止,方是作文的最高境界。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颇有这种感觉,那么《文化苦旅》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集,余秋雨以其渊博的文学和历史功底,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余秋雨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华的所有人文山水。从小桥流水的江南小镇,到如诗如梦的西湖;从激动人心的都江堰,到触目惊心的废墟;从孤独寂寞的天柱山,到“已无故人”的阳关,在一种沉重历史气压的笼罩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说洋溢着的沧桑和豪情,面对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耳边总会响起一位大诗人、大学者放达的脚步声。

我想,余秋雨应该也曾困惑过吧,站在如此苍茫的大地上,面对如此昏黄的历史文明,为何总是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倘若体魄与精神总是矛盾,青春与深邃总是无缘,那么只有心灵的历练,或许才能带来人文的身心健全。

就这样,我在书本中追随余秋雨的脚步,边看边想,边想边看,书中飘来唐朝的尘烟宋朝的风洗去了我最后一丝倦意。抬头,理了理悠悠神游的思绪,徘徊在昼夜的接缝处,唯有一壶清茶独斟到三更。今晚,又是一个不眠夜。

合上书本,已是满脸惆怅。窗外,新月独卧,庭院冷落。

关上了灯,躺下,却依然没有一丝睡意,迷迷糊糊地,心里浮现了一位诗人的几句诗。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