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茶的时光

点击数: 时间:2024-04-11 作者:阙晓岚 来源:桃源农商银行

我不常喝茶,因而每一次的品茶便成了不可多得的事。坐在杨溪桥匠者茶业的木椅上休憩,手捧一杯春茶,静守一分安然,在茶叶的沉浮舒展中我的思绪已穿越时光。

初次尝到茶的滋味是什么时候?是九十年代,那时我在马石完小读书。时光抹去了很多记忆,但有些依然生动地刻画在脑海里。有一次劳动课,老师带着我们去采春茶。记得我们走了很远的山路,有玩闹嬉笑、外面野餐的兴奋,还有胡乱抓一撮鲜嫩茶芽嚼在嘴里的苦涩。心里还涌动着一些羡慕,在陌生的地方,唯独一位同学的母亲陪着采茶。她双手熟练地在茶树间飞舞,很快背篓里就铺上厚厚的一层绿,还叮嘱我们不要糟蹋采来的茶叶。那时候我尝到的茶,味觉青涩,带着年少的懵懂无知。经过时间的历练后,才明白有的是在体验生活,有的是在以茶谋生。

五月尾的丽江是美丽的。走在束河古镇的石板路上,屋舍错落有致,巷道流水静漾,幽静雅致的庭院前栽种着鲜花,花香氤氲、生机盎然。站在街角驻足,恍惚间古朴典雅的古镇变成了茶马古道的驿站,耳畔哒哒的马蹄穿街而过,束河皮匠为藏客们忙碌着。从生食羹饮,到唐煮宋点明泡,茶叶由青嗅变得醇香,凝结着时代的倒影,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我和丈夫在巷中左转右拐,宛如穿梭了无数时间的流逝。抬头一望,古色古香、清幽静雅的茶室跃入眼帘。踏门而入,老板热忱地接待我们。袅袅的茶烟中,我细细观赏事茶人行如流水的动作:温壶、烫杯、赏茶、置茶、出汤、分茶。茶汤入喉时我品尝到了普洱茶的醇度、顺柔和陈韵。一呼一吸得茶香,杯盏归位,五脏熨帖,六腑归位,身心归位。沉淀在心间的是一份惬意,与品茶的趣味。日子还是那个日子,依旧普通且忙碌。泡茶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那一刻的仪式感,还有对浮躁心灵的安顿与生活美学的思考。

几年前的国庆,我和母亲去了台湾嘉义。阿里山高山茶是台湾高山茶的滥觞。去阿里山的盘山路很多,稍不留神就会晕车,导游索性给我们讲起故事。她讲到了一个特殊群体:台湾老兵。循着话语,我恍如看到了年迈的老人每天蹒跚着步履走出家门,坐在茶室里,手捧着一杯茶,唠嗑、发呆、打哈欠,然后又在深沉的暮色中独自回家。有家不得回,无处问生死,他们喝的是高山茶,茶汤清爽怡人,茶香醇厚深沉,须臾间是否也会惦念他们的母亲,思念他们的家乡。茶的世界,熙来人往。时间、环境、际遇都成了解析茶的密码,演绎出千百种人生。这盏青茶,不经意间让我联结了另一种人生姿态。温一盏岁月的茶,散发出灵魂的馨香,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修属于自己的茶道。

第一次喝到的黄茶,是岳阳楼的君山银毫。我还记得那杯会跳舞的茶,芽竖悬汤,上下浮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区别于绿茶它多了一道闷黄工艺,使得呈现出茶黄汤黄的品质。品尝之时如同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古人的智慧与风骨。范仲淹擅茶,所著茶文《清白堂记》:“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所著茶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成了描写斗茶场面的千古名作。他以茶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伤事感怀,更留下来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如同闷黄的工艺一样,茶叶随温度冷热交替,人亦在贬官升迁的波诡云谲中体味世态冷暖。尝尽人生之苦,挣脱物欲名利的绳索,豁然得到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啜苦咽甘,茶也。”这是唐代茶圣陆羽对茶的最早定义。茶叶里蕴含着咖啡碱,所以茶能够啜苦咽甘。茶汤的回甘是以苦涩作为前奏,微苦弥散,清甜即来,滋味变得深长蕴藉。喝茶也有这一味苦,茶中之苦能够化得开,人生亦当如此。

啜一口匠者的绿茶,从舌尖慢慢释放到喉头,须臾间的期盼和惊喜开启了多元的感官世界,留下沁人心脾的春茶味道。从一片青叶到一杯好茶,这一路,这片叶究竟经历了什么?“守望传承,以匠人匠心制一杯好茶。”以匠者命名,以匠者践行。种茶、采叶、杀青、揉捻、烘干、包装……每一道工序都有自己的门道,这杯茶把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都连接在一起。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杯草木精华,更奉上了自然之美以及精雕细琢、赋予产品以灵魂的匠心。

一盏茶的时光,很长,亦很短。放下茶杯,与同行的友人走过和平桥后来到了匠者茶叶基地。这里依山傍水、绿树环绕,一垄垄茶树葱郁苍翠,一株株茶树吐露新芽。我轻摘了一根茶叶放进嘴里,仿若有似曾相识的味道,又仿佛素昧平生。喝过了一些茶,可依然觉得自己不懂茶。所幸,喝过的茶沁润着我的灵魂,丰富了生命的旅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