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将至,路边的枇杷树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黄,是将要成熟的枇杷。琵琶果实一串串藏在绿色的叶子间,未成熟的果实因与叶子同色,不易被发现,成熟的琵琶呈橙黄色,在树上非常明显,摘一颗下来,剥开外面的果皮,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尝一口琵琶,汁水丰盈,甜中带着些许的酸,让人满口生津,难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要说“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枇杷在我的家乡栽种广泛,不仅是由于枇杷味美,更因枇杷叶是一味良药。犹记儿时,若是生病咳嗽,奶奶就会从屋边的枇杷树上摘取厚实的叶片,清洗干净,用刷子仔细刷去叶片上的绒毛,将叶片撕成几块,放入水中熬煮,待水开后,加入少许冰糖,焖煮成红棕色带着淡淡枇杷叶香味的汤汁,给我饮用。喝得几次,有很好的化痰止咳效果。虽然家中枇杷树结果很少,且皮厚籽大肉少味酸,但仍然拥有它独特的地位。在我成家生子后,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在孩子咳嗽时,给他们熬煮冰糖枇杷叶水。
枇杷常在冬季开花,不同于其他花卉在春光明媚时竞相绽放,枇杷花在寒冷的冬日,已悄然绽放于枝头。它们细小而密集的聚在一起,大多是洁白的偶尔带着淡黄,点缀在枇杷树的枝桠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枇杷花凋谢后,青涩的小果子便冒了出来,随着天气渐暖,小果子也日渐圆润。从细小精致的花朵,到圆润饱满的果实,枇杷经历了从冬到夏的漫长等待。
现在水果店中的枇杷经过多次改良,已变得又大又甜,肉多核少。但我仍忘不了,童年时为摘取一树稍微偏甜的枇杷,被蚊子咬得满身是包,那种付出汗水与努力,终于能品尝美味果实的记忆,历久弥新,现在还能回味起那份甘甜。
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在路边,在屋后,在院前,待到夏日渐深,枇杷熟透,也能“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