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县城还未完全苏醒,我已经站在了网点卷闸门前。换上那身挺括却舒适的制服,工牌端正地别在胸前,平凡的一天便从这无声的准备开始。晨会上,听着昨日服务评价的通报和今日的营销重点,我悄悄调整呼吸,把“合规”和“微笑”两个词在心里又默念了几遍。
八点整,卷闸门升起,声浪涌入。按下叫号机“开始服务”按钮,深吸一口气,换上职业化的微笑,举手示意第一位客户:“您好,请问您办理什么业务?”这声问候,是接下来数小时重复上百次的起点。
方寸窗口,就是我的战场。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录入信息必须精准到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小数点。存款、取款,清点现金时精神高度集中,点钞机的嗡鸣是背景音,“唱收唱付”的声音要清晰洪亮——既要让客户听清,又要让监控记录无误。辨别钞票真伪的触感和细微观察,早已成为肌肉记忆。转账、挂失、开户、销户、缴费……业务种类繁杂得像万花筒。面对填错单子急躁的客户,我得压住自己的无奈,耐心解释;遇到耳背的老人,需要提高音量,一字一句地重复;碰上对流程不满的质疑,更要保持冷静和礼貌,用专业化解矛盾。
最怕的是什么?是系统卡顿时的漫长等待,是客户在窗外焦灼踱步的脚步声;是发现凭证号码对不上时瞬间涌上后背的冷汗;是面对大额、频繁转账时,那份警惕和必须进行的、有时会让客户不耐烦的反洗钱询问。每一笔业务,都像在走钢丝,速度、准确、合规、服务,哪一头都不能掉。
下午的节奏稍缓,但弦依然紧绷。处理更复杂的业务,整理上午堆积如山的凭证,中途轧账时核对现金和凭证,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屏幕上跳出“账实相符”四个字,才能短暂地松一口气。偶尔的间隙,会瞄一眼系统里不断更新的任务指标,心里盘算着怎么开口向客户推荐那个并不好卖的产品。
送走最后一位客户,卷闸门落下,隔绝了喧嚣,但真正的考验才开始。再次清点尾箱里的每一分钱、每一张凭证。计算器按键的哒哒声在安静的营业厅里格外清晰。主管的目光扫过我的桌面和屏幕。当最终确认账目完全轧平,所有凭证归整无误,那份疲惫至极后的轻松感,是这一天最踏实的句点。脱下制服,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钞票的触感和密码键盘的冰冷。
走出银行大门,华灯已上。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但那份“账平表对”、服务了形形色色人群后的微小成就感,也是支撑我明天再次推开那扇沉重玻璃门的微光。我知道,明天,同样的晨光、同样的闸门、同样的微笑、同样的指尖飞舞,将在这方寸玻璃窗后,再次轮回。这就是我的日常,平凡、琐碎、高压,却也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点钞机的嗡鸣和键盘的敲击声中,流淌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