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信社加强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点击数: 时间:2015-01-05 作者:于磊 来源:本站原创

    加强诚信建设,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信社做为农村金融机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当前,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农信社不良贷款占比大,直接影响了农信社的健康稳定发展,制约了其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农村金融诚信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农信社改善农村金融诚信环境,提高贷款管理水平谈一些看法。

    一、现状

    我县地处湘西北,是国家级贫困县,共辖39个乡(镇),总人口45万余人,其中有7.2万户农户,农业人口40万人,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收入来源,属于典型的农业县。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县农信社大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是因为政策变化、市场行情、经营不善、自然灾害、决策失误、死亡等非恶意因素所导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借款人思想上存在主观恶意形成,这种主观恶意集中体现为外出逃债、倒闭甩债、直接赖债、间接拖债(三角债)、攀比欠债等现象,并且还呈现一定程度的蔓延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金融诚信环境不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二、原因分析

    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农信社不良贷款是由外因、内因交叉影响共同决定的。

   (一)外部原因分析:  

    1、农户还款意识淡薄,缺乏法律知识,不注重个人信用。部分农户不注重贷款的还款期限,认为贷款只要按时付息,本金就能照常使用的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2、农户主要以传统农业和务工为收入来源,收入方式单一,总量低,抗风险能力差。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就会给农户造成“致命性”的打击,造成贷款不能按时归还。

    3、农户外出务工者众多。农信社的贷款主要是发放给青壮年劳动力,但其中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且联系极不方便,导致家中留守人员无能力偿还,给农信社的贷款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

    4、农户经常改变贷款的用途。部分农户把生产经营的贷款用于日常消费,或者把农业生产的贷款用于其他风险较高的投资,一旦发生风险,就会导致贷款无法偿还。

    5、农户转借贷款供他人使用。部分农户在信用社贷款后,因各种原因把贷款转借给他人使用,容易形成“三角债”,导致贷款不能偿还。

    6、当前社会风气一般,参与赌博、吸毒、买六合彩的人众多。很多农户法律意识淡薄,从信用社贷款后容易参与这些非法活动,导致无法偿还贷款。

    7、部分农户不讲信用。部分农户主观上的失信行为如果处理不彻底,就会在小范围内出现“传染性”,会直接影响到农信社的贷款管理和金融诚信环境建设。

   (二)内部原因分析

    1、少数信贷员工作不尽职。在发放贷款时,不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贷户的情况不熟悉,对贷款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及时的发现贷款风险,以致于贷款形成不良。

    2、少数信贷员业务素质不高。在贷款发放时,一方面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不能合理的确定贷款的发放对象、用途、期限、额度、利率以及还款方式,从而导致贷款风险;一方面由于业务水平欠缺,在合同的签订、资料的收集等方面不合规,容易造成法律风险。

    3、少数信贷员不遵纪守法。少数信贷员在贷款管理上,随意性很强,罔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对一些禁止性规定视而不见,在贷款发放时,“索拿卡要”、人情贷款、 “垒大户”、假冒名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

    4、农信社内部监管有待加强。虽然农信社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对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都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对流程的监管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不到位。

    三、对农信社加强农村金融诚信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金融诚信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地方党委政府、信用社、农户及其他相关部门相互协作,努力构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及有效的信用激励、惩处机制,才能逐渐改善农村诚信环境。做为农信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争取政策支持。在金融诚信环境的创建中,农信社要认识到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各级监管机构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支持。

    一是请求地方党委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振兴的同时,切实把加强金融诚信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金融诚信环境建设的全局性工作。

    二是请求地方党委政府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清理有关阻碍金融环境诚信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规范企业改制行为,严厉打击企业逃废债,提高金融侵权案件诉讼效率和胜诉案件执行回收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

    三是请求金融监管部门把加强金融诚信环境建设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构建科学的金融环境状况指标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提供金融环境建设的参考信息。会同有关部门推动信用村(社区)、信用乡(镇)建设,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打造社会信用环境。二要做好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积极联络相关部门,采集地方非银行信用信息,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改变目前信息分散、作用单一的局面,为地方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服务。

   (二)加强内部管理。

    一是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目前,农信社信贷管理方法是对信贷人员下达考核指标,过分注重结果。而对贷款的风险环节缺乏必要的分析、控制和防范。必须从传统的结果管理转到过程管理上来,通过对合理产品和服务的控制,从内部机制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一要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二要利用好信贷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将不良贷款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三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是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一要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民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责任信贷岗位锻炼。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责任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二要强化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建立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贷款实行“四包”(即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的内容,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

   (三)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培育农村诚信文化。将农村诚信建设作为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必须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农村诚信环境的不断优化。一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基本素质,继续加大对各乡镇的征信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增强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着力培育农村诚信文化。二要加强教育培训,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守诚信、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因地制宜成立一些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将培训教育融入行业组织内部管理中。三是大力清收不良贷款,特别是要组织精干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对一批在当地影响大且欠债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清收,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当地的金融诚信环境建设。

(作者单位:桑植联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