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满足物质只是生存,精神满足才是生活”。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精神上的质疑便随之出现,这种质疑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脑子里经常蹦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吃饱撑了的哲学问题,让我们思考人生,开拓精神世界,并不自觉对标周边的人,陷入了选择A的生活,却假设B的幻想;选择了B的生活,又遗憾未选A的假设;选择了C的生活,后悔当时选A或B会更好。
我们一直在“此时”否定“此刻”,不管我们怎么选,我们都在遗憾人生。“人只能从一岁活到一百岁,如果能从一百岁活到一岁,那谁都是上帝了”。
生命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未知。等来到结尾处,走马观花回顾一生,觉得并没遗憾中的那么差,但已没有时间做任何弥补了。再次睁开眼,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我们可以空白的重来一遍,但执念还是会冥冥之中引导我们的选择,如此循环。
人生啊,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周围人群成功的案例,其实无法套用嵌入自己的生活轨迹。你在原生家庭撕扯,她在婚姻里迷失,他在事业上挫败,我在未知中惧怕……好像谁都有自己的泥坑要跳。
读书时怕上不了好大学,毕业了怕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了怕遇不到良人,结婚了怕孩子不优秀,一生都在怕怕怕,怕生前事脱离自己的规划,怕身后事自己又算不长远。现实是无论生前还是身后,我们都掌控不了。
父辈要求我们“传宗接代”,在他们眼中这关系家族传承,关系面子,关系血脉,是可以高于个人意志,至于精神共鸣,在他们眼中只是矫揉造作,祖父辈所代表是忠诚、自力更生、勤奋努力,我们所渴望的是自由、随性而为、内心世界,两代人的代沟便形成了无法融洽。
等我们当了父母又在孩子的教育里沦陷,同时也理解了父母曾希望我们成龙成凤的期盼。人生都没有参考答案,教育孩子又哪来的标准方式?在物质上成功的掩盖下,是文化上的不安,便陷入了无限内卷而不自知。
了解一些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再观察一些自然界中的微观世界,我们的内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情绪黑洞经常在夜晚掩其不备,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个世界由我自己而生,一个声音告诉我那些世俗的责任我都应担当起来,我们在内心声音的对决中摇摆不定,我们把内心世界推倒又重塑,重塑又质疑,如此反复。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挣扎,没有哪一本书,没有哪一个专家,没有哪一个标准答案,能完美解决我们人生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为我们拿着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剧本。他行得通的办法,到你这行不通了,你行得通的经验,他那边又通不过。内耗就此产生了。
可即便情绪达到了崩溃边缘,我也要鼓励自己,人生的美好就是此刻,我可以哭,因为哭过之后,我的情绪黑洞就会乖乖地被大脑关进小黑屋,正面情绪又进入主导程序,我可以失眠,因为失眠过后我更珍惜睡眠所带来的平静安稳。
我受过很多滴水之恩,回顾过去,跃入眼帘的是诸多变量如何恰到好处地一环扣一环,为我创造了机遇,我更愿意相信在这未知人生中一直有一双无形的“命运之手”在推动剧情。
我还是惧怕未知,但我不想在未知中内耗自己,因为人生没有参考答案,我便有可能成为我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