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商银行扎根的广袤乡镇,每一笔贷款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与希望,而每一笔难以回收的“不良贷款”,往往也关联着一户人家的困境与无奈。如何理解不良贷款的成因,如何以更人性化、更有效的方式推动清收,并从中反思金融服务的本质,是农商银行的金融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课题。
一、不良贷款从何而来?深究根源方能对症下药
乡镇农户普遍淳朴守信,真正恶意逃债者极少。不良贷款的形成,多与以下现实因素相关。
一是贷前调查不足,存在风险隐患。在业务压力下,基层投放的部分贷款调查流于形式,普通的个人贷款仅核实证件齐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还了解产业规模等表面信息外,未能全面深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习惯、资金真实用途等。例如,一些基层支行投放的部分贷款被挪用于日常消费等非生产领域,埋下风险隐患。
二是经营受挫,抗风险能力弱。农商银行投放的涉农贷款多以支持种植、养殖为生,而农业本身脆弱性强,一场自然灾害、一次市场波动,就可能导致投入血本无归。例如,部分地区面对阳光玫瑰行业投放的特色农业贷款,因为产量过剩导致销售价格走低,影响贷款户收入,可能增加农户还款压力。
三是家庭突发变故,经济链断裂。贷款户因为大病、意外事故等突发情况,往往掏空家庭积蓄。为治病、救急而负债的农户,虽有还款意愿,却无履行能力。
四是信息不对称,容易遭遇欺诈。部分农户因缺乏辨别能力,轻信“高收益项目”助农项目或购买假种子、假化肥,致使资金被骗,还款来源落空。
理解以上这些成因,我们要深刻明白,不良贷款管理不仅是风险管理的起点,更是金融服务中“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清收之道:人情与规则并重,分类施策破难题
收不良不是“硬催债”,而是一场“软治理”,通过对娄底农商银行基层清收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我们有了一套“望闻问切、分类施策”的土方法。
第一步,实地走访,以心换心。一些有经验的行,为了做到真了解、真收回的目标,催收期间摒弃电话催收的冰冷方式,深入农户家中,观察生活环境、倾听家长里短,从细节判断其真实境况。通过邻里、村干部等多方打听,全面掌握信息,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步,精准分类,区别对待。面对因疾病、灾害等暂时陷入困境实在困难型,主动协助其办理展期、降息,并联系基层政府的救助资源,以“扶一把”助其渡过难关。面对因销路不畅、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的经营受挫型,主动帮助其盘活资产(如果园转租)、对接技术或销路,甚至通过贷款重组支持其二次创业,重拾信心。面对因消费不节制、赌博等不良嗜好致贫等个人行为偏差型,通过变更借款主体(如由其配偶或子女作为主要还款人)加强约束,引导家庭内部监督。面对恶意逃废债务型,对有能力而拒不履行的,联系地方司法机构,坚决采取法律手段,维护金融秩序的严肃性。
第三步,长效跟进,动态管理。基层的金融工作者们,要明白清收不是“一锤子买卖”,需持续跟踪农户情况,适时调整策略。例如,要及时为临时困难户设计阶梯式还款计划,为转型农户提供多方支持,实现“清收”与“帮扶”的有机结合。
三、清收的价值:不仅是挽回损失,更是重建信任
扎根县域金融的本质在于信用与人情。清收工作的深层意义,远超出资产回收本身。
每一笔不良贷款的处置都是风险教育的现实课堂,都是对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双重风险教育。它提醒农户理性借贷、合规用款,也敦促银行优化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每一次清收贷款的活动都是乡村信用体系的加固工程。通过柔性清收,传递“守信受助、失信受惩”的价值观,强化农户的契约精神,筑牢乡村金融的信用基石。每一份不良贷款的收回都是金融服务温度的体现。当银行不再是冰冷的追债者,而是与农户共渡难关的同行者,金融才能真正融入乡土,农商才能家门口的百姓银行目标。每一份不良贷款的高效收回都展现了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有效清收不良贷款不仅可以化解历史包袱,更能够高效释放信贷资源,使扎根乡镇社区的农商银行有能力继续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形成“放贷—回收—再投放”的良性循环。
在乡镇,金融工作不仅是资金往来,更是人与人的联结。唯有深入田间地头,理解借款人的悲欢冷暖,才能找到风险化解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
未来,农商银行乡镇网点应进一步推动服务下沉,将风险防控前置、纾困机制常态化,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而当不良真正发生时,坚持以“分类施策、情理交融”的方式化解,农商银行方能实现金融与乡土社会的共生共荣。清收不是终点,而是信用重建的起点,在这条信用发展乡村的奋进路上,农商银行人的每一份努力,都在为乡村振兴的沃土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与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