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中国首个“扶贫日”。国家设立“扶贫日”,正是在全社会吹响扶贫攻坚的“集结号”,动员更多的力量,调度更多的资源,唤起更多的关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共同向贫困宣战。
我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在发挥金融对产业扶贫的支持、促进作用方面既拥有良好的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更有进一步做好金融产业扶贫的责任、信心和办法。
自觉担当金融扶贫的社会责任
农村信用社是由省委、省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也是省内机构网点最多、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和对象最多的金融机构。全省农信系统实行省、县两级法人体制,由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省联社”)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履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在长期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自觉增强扶贫意识,担当金融扶贫的社会责任,在推进自身加快发展的同时,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为扶贫工作作出了贡献。
1、下沉经营重心,实行全面覆盖。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经营重心向县域、向乡镇倾斜,服务重点向广大农村和农户聚集,加强了服务的全覆盖。截至9月末,全省共有80家信用联社、33家农商银行、4家农合银行,4042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网点占全省银行机构的45%左右,对乡镇的网点覆盖率为99%。这些机构立足县域和城乡,主要为县域及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对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金融服务起到了贴身服务的作用。
2、强化服务宗旨,承担主力军责任。始终把信贷投放向“三农”倾斜,向广大农户倾斜,强化了农信机构的责任担当。至9月末,全省农信系统存、贷款总量分别为5202.51亿元、3040.29亿元,比年初增长13.3%、13.85%。前9个月,全省农信系统累放各项贷款179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404亿元,占77.6%。9月末农业贷款为2622.73亿元,占贷款总量的85.8%。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存、贷款的市场份额分别在43%和45%。特别是在乡镇,农户贷款,特别是扶贫性质的贷款,基本上由农信社承担,农信社已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
3、突出支农支小,强化服务功能。始终把支农服务的普惠性、可得性摆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发应用更贴近农村、更方便农民的服务产品,提升了普惠金融水平。目前,全系统信贷产品共有基本产品100余款,核心产品20余款,特色产品30余款。农村信用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福祥卡系列产品品种丰富、使用方便,城乡居民社保、惠农补贴发放等代理业务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拓展,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
探索“精准扶贫”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省联社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产业扶贫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金融产业扶贫服务。特别是与省扶贫办加强合作,把政府扶贫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有机结合,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实现产业带动穷人脱贫致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1、制定产业扶贫指导意见。省联社与省扶贫办就利用金融杠杆合作放大产业扶贫效应开展了积极探索。9月份,双方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产业扶贫基本思路、具体措施和工作保障,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体的金融产业扶贫奠定了基础。
2、推动麻阳苗族自治县“精准扶贫”试点。一是建章立制。8月份以来,省联社和省扶贫办深入麻阳实地进行深入调研,指导麻阳农商行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召开了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动员大会,制定了一系列金融产业扶贫规章、流程和制度。二是阳光操作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以麻阳苗族自治县扶贫办建档立卡的1.2万户(6.26万贫困人口)为目标,实行“五公开一监督”,即贷款政策条件公开、评级授信原则公开、贷款流程和时限公开、贷款金额方式用途利率公开、贷款违约责任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档立卡的农户凭《贫困地区农户信用贷款证》可在规定的期限和额度内随时提取和偿还贷款,贷款执行同期基准利率,同时向县扶贫办申请贷款贴息。操作过程中,还有选择地吸收“五老代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老干部、老农民)、扶贫办干部参与,从源头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试点农业产业链带动型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带动型企业”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参与扶贫产业开发,与县扶贫办、贫困大户自愿签订扶贫产业带动开发协议的“带动型企业”,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可得到特别的信贷服务。如农业企业带动100户以上贫困农户,在原来授信的基础上,可按企业产品销售合同总额的10%(不超过),增加发放“产品订购销售合同质押贷款”,贷款利率按同类同期同档次利率优惠10%-20%,贷款企业还可向县扶贫办申请贴息。
3、突出贫困地区农户,提高服务针对性。5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的农村信用社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前9个月累放贷款296亿元,其中农业贷款累放269亿元,占比90.87%;9月末各项贷款余额906.47亿元,较年初增加85.1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新增56.79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6.67%。创新小额信用贷款机制,推出财政贴息贷款、担保贷款、扶贫贷款,较好地满足了贫困群体的资金需求。古丈农商行为客户争取财政贴息2000余万元,帮助1300余名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实现创业就业。5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片区县)的农村信用社加强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共支持农民合作社3400个,支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1100户,支持“公司+农户”166个,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6家。顺应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积极引导各地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信贷规模供应能力。如自治州农村信用社以社团贷款形式,向德农牧业发放贷款5800万元,共发展湘西黄牛专业合作社8个,家庭牧场122个,带动了1020户、4200余农户走上产业脱贫新路。
进一步做好金融产业扶贫工作
下一步,省联社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加强与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业务合作,坚持精准扶贫,突出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杠杆作用,努力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1、牢牢把握“五项原则”,提高金融产业扶贫的针对性。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造血”功能。二是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创新扶贫开发的金融服务手段。四是坚持突出重点原则,支持贫困地区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努力寻求重点领域新突破。五是坚持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原则,瞄准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2、不断深化扶贫业务合作,提高金融产业扶贫的实效性。认真落实《关于开展金融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确保金融产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争取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持续增长,使1-5万元以内授信的贫困农户每年持续增长,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乡镇信用社金融服务全覆盖。近期将着力做好麻阳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真正发挥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效应,为下一步推广提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3、不断改善普惠金融服务,夯实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基础。指导、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持续开展富民惠农金融服务创新,推动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通过巡回流动服务、布设自助机具、推广福祥卡、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设立简易网点等方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推广惠民卡和社保惠民一卡通等新产品,提升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惠农、养老、医疗等民生服务水平。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贫困地区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4、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强化金融产业扶贫的保障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对金融产业扶贫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提高产业扶贫贷款贴息水平,扩充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扩大金融产业扶贫的政策效应。推动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调动县级法人行社布点展业的积极性。同时,实现“阳光信贷”,严格扶贫贴息贷款的管理与监督,规范贷款流程,切实把好风险防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