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又称“柳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常德农信社(农商行,下同)紧紧围绕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县域、服务社区、服务实体经济的“五个服务”市场定位,着力创业融资更容易、金融服务更便捷、农村信用体系更完善,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产品差异化、服务平台普惠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网络全覆盖,让普惠金融深入城乡每个角落。
一、推进的主要做法
1.推进“三个全覆盖”:延伸金融服务
一是推进服务网点全覆盖。去年末,全市9家县级行社,共有307个遍布城乡的物理网点、5489台覆盖城乡、社区的自助设备和特约商户,物理网点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671个)的45.75%,乡镇(社区、街道)服务网点覆盖率为100%。
二是推进服务对象全覆盖。积极推进均等化金融服务,市办事处和各县级行社先后与团市委、妇联、科协、扶贫办、经管局等部门合作,出台了十多项专项信贷扶持政策,开展了对下岗人员、农民工、农村青年、妇女、大学生、农技协、科普基地、科普带头人等群体的创业就业贷款服务。目前,全市系统已有各类贷款客户22万户。
三是推进服务产品全覆盖。针对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加强信贷产品创新,相继开发了多款“量体裁衣”式的支农信贷产品,整合了10个拳头产品、20个常规产品、30个特色产品,有效破解农户抵(质)押物不足的瓶颈。石门、汉寿、安乡、澧县等行社开办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房、宅基地、股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目前,辖内网点除开展存贷汇业务外,均开办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金融服务产品基本能满足金融消费群体需求。
2.打造“三个全方位”:优化服务功能
一是全方位优化网点功能。以银行业千佳、百佳示范单位创建为平台,统一打造服务环境优化和品牌形象工程,其中获评全国千佳、全省百佳、全市星级的服务网点分别为1个、2个、32个,全国四星级网点1个。以核心业务系统为依托,加大科技支撑,优化服务功能,从单一的“存贷汇”网点向“综合金融”网点转变。目前,辖内网点传统业务、新业务等均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全方位。
二是全方位提升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支付功能,满足客户金融消费需求,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武陵农商行在市城区已设立“社区银行及金融便利店”10家,为当地居民提供存取款、转账、开户、缴费、信息、咨询、健康讲座等基础服务;全市累计发展POS商户4961户,布放ATM机具528台,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00多个,自助服务终端82台,为城乡居民、商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三是全方位拓展业务功能。依托省联社电子银行业务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广、运用电子银行业务功能。全市现已累计发行借记卡563.15万张、贷记卡1192张、便民卡 1.8万张,开办了社保IC卡、惠农一卡通、社保·惠农一卡通等一批特色惠民业务,惠及全市城乡居民达100万户。
3.做实“三大工程”:着力支农支小
一是做实进村入社区工程。近年来,辖内行社通过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践行群众路线、三严三实、大走访等活动,积极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户,特别是以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共走访政府部门、产业园区及重点项目120多个,潜在客户2.3万户;通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街道”、普及金融知识宣传月、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宣传活动,组织员工宣传120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结合“七不准”活动,畅通信访投诉渠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业务服务“零收费”“低收费”等政策,让利于民、让利于农。
二是做实阳光信贷工程。辖内行社结合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规范授信、贷款公示、评选信用户(村、镇)等制度,打造支农绿色通道,提高贷款透明度,增加农村地区贷款可得性和公平性。信贷投向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区域特色产业、小微企业、扶贫弱势群体等对接。去年末,全辖贷款总量263.8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11.74亿元,占各项贷款的79.13%。其中,年内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 65个,累放贷款 1.22亿元;支持家庭农场 10 家,累放贷款 716 万元;支持区域特色产业6个,累放贷款488 笔、3.04亿元;支持476家小微企业,累放贷款37.12亿元;支持弱势群体,累放扶贫贷款248笔、1503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374笔、4854万元,城市棚户区改造贷款3笔、7500万元。
三是做实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加强制度创新。近年来辖内行社相继对贷款担保方式、利率定价、授信管理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完善,全市贷款的整体加权平均利率较2014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加强机构创新。试点“科技银行”建设,将目标市场锁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去年,已投放科技企业贷款 18 户、1.75亿元。目前,试点行武陵农商行正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市政府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试点银行资格,并开始组建武陵农商行白马湖科技支行;加强产品创新。开办了实物质押、仓单质押、林权质押等多种权利质押贷款品种,探索了土地经营权抵押及农机具贷款品种,有效解决了部分客户有项目、有融资需求,但无法提供贷款抵押物的实际问题。全市累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笔390万元,“农机贷”贷款128笔382万元。
4.办好“三个银行”:福泽普惠大众
一是办好电子银行。去年末,全辖已发行银行卡563.15万张,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市场份额居常德市第一。特别是“四卡四行四通”(即福祥借记卡、福祥借记IC卡、福祥便民卡、福祥贷记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福祥缴费通、福祥支付通、农信通、社保·惠民一卡通等)电子产品业务在开办、开通,网银业务突飞猛进,累计签约网银客户5.25万户。
二是办好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和手机银行是农信社业务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特别是农村居民享受普惠金融带来重要的契机,我们抢抓机遇,自手机银行业务开办一年来,已累计开户17万户,既覆盖城乡居民,也扩大到中小微企业,既能开展普通金融需求,也能满足日常消费需求。
三是办好社区银行。在武陵农商行试点的基础上,辖内行社充分发挥网点和技术的后发优势,助推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深度融合,增强社区服务与居民消费的互动融合,努力打造服务与居民消费的互动融合,努力打造专业化、多元化、便民化的社区银行。目前,全系统已开设社区银行、金融便利店、贷款营销中心、贷款专柜等各类便民金融机构205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较高。“业务散、成本高、风险大、利润薄”是普惠金融的显著特征。作为农信社坚守农村市场、机构网点覆盖城乡、服务触角延伸乡村,带来的可能是风险高企、负重经营,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资金成本等相对较高。
2.金融产品推广的后劲乏力。农村金融产品单一,新业务新技术推广乏力,运用效率成效不高等是阻碍普惠金融发展重要原因。如对安装布放在农村地区的POS机具和助农取款设备,因宣传推广、消费观念、客户素质等因素,开发、推广、运用的电子银行类新业务认知度、使用率、普及率均不高。
3.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一方面农村金融法律不全。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基本上都是针对城市出台的,对农村金融这一庞大的市场却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和保护;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不优。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信贷风险较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等。
4.普惠金融的配套政策不足。对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来讲,对风险补偿机制、奖励补贴机制、支农税收政策等均缺乏长期系统的政策扶持,严重消弱了农信社为小微企业、农户等弱势群体服务的能力。
三、发展的工作建议
1.进一步巩固推进成效。应在现有成效上,合力继续细化深入,打好服务根基,出台扶持政策等,不断提升“三农”服务水平。
2.进一步创新涉农产品。应把涉农产品的创新作为信贷业务新的增长点,增强农户和银行的互动性,让服务“三农”真正落到实处。
3 .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各级政府要继续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要继续完善农村担保机制,建立起多层次、完善的农村担保体系;各级行管监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金融队伍建设和金融知识普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