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农商银行:在精细化中推动农商行转型发展

点击数: 时间:2016-11-22 作者:综合部 来源:华容农商银行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三大难题:经济降杠杆过程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经济新常态形势下的信用风险大幅攀升,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差缩小,且这三大难题在短期都不可能解决。对于转制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农商银行而言,必须努力探索新常态下农商银行转型方向,开辟出一条精细化特色管理之路。

一、精确定位,立足农村市场做文章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细分定位。作为立足本土发展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60多年来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县域经济这一市场定位,才有了今天的蓬勃发展。这一市场定位也将是我们未来必须坚持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二是充分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迎来发展的机遇期,农村金融发展一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门。扎根农村60多载,农村商业银行积累了许多优势,如网点覆盖面广、客户认可度高、周边信息掌握全面等等。三是打造立体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前经济环境下,就要求我们要深耕“三农”市场,将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握农村金融发展脉搏,全面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加强银政战略合作,重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做实小微,将小微企业客户发展为核心客户;拓展社区金融,延伸服务触角,以网点为依托,助农取款便民服务点为支撑,电子银行业务为渠道,打造多渠道、全覆盖、立体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精准营销,加快产品创新抢市场

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日益加大,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到期收回率每况愈下,但同时,客户服务需求多样化,金融需求差异化,要立足市场,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营销为手段、以创新为驱动的营销理念。坚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一是量体裁衣式模式,突出个性化服务。立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与担保方式,灵活运营,分散风险;坚持一企一策的量体裁衣式信贷经营模式,突出产品个性化服务。二是细分产业市场,进行客户精准定位。各支行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在城区还是在农村,在湖区还是在垸区;信贷力量是强还是弱,业务经营在全县的排名是处于上中下游的什么部位;辖内哪些是主业哪些是副业,贷款是搞大额的还是小额的,是主攻政府背景项目还是抓三农投放。市场是分层次的,是有序的,角色定位好了,才能有的放矢,发挥优势。农村支行管好存量贷款,新发贷款只发放辖内50万(含)以下的农贷和商贷、种养大户合作组织、以及政府扶贫助农平台贷款。城区各支行管好存量贷款,增量按细分办理。三是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营销积极性。要实现贷款营销与绩效奖金挂钩,根据业务量考核到人,才能提升客户经理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吃大锅饭”只会让士气低迷、业务不振。

三、精耕细作,资金科学管理促发展

一是建立虚拟资金池,实施资金转移价(FTP)机制。FTP也就是资金转移定价,FTP是结合收益率曲线进行合理的内部定价,从而实现银行精细化管理。即通过建立虚拟资金池,以全行统一的内部资金存贷转移价格,从资金筹集部门买入资金,并将资金卖给资金运用部门,将利息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细分,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体现效益性经营对各业务单元的制约作用,发挥各部门最大的效益;并可以协助对各业务单元和各支行的盈利能力分析和绩效进行考核。举例:资金提供者A支行,今天接到1000万元单笔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报价为2.25%,A支行吸收到这笔存款后,需要做的是上存到资金中心。但是拉来这笔存款花费了力气,不是白干的,因此,资金中心需要使用高于存款利率的价格,收购我这笔存款。假设收购价位2.75%,这就是FTP。资金使用者B支行客户经理,今天敲定一笔利率为7%的贷款。客户经理放贷款,钱从哪儿来?从资金中心拿。FTP贷款定价假设是3.0%,也就是B支行从资金中心购买了这笔资金,付出的资金成本是3.0%。FTP本身不能产出利差,但可以分割利差,通过FTP管理,能够起到科学评价绩效、优化配置资源、合理引导定价、集中管理市场风险等作用。二是拓宽收入渠道,创造新的利润中心。面对艰难的营利形势,逃避与消极没有出路,唯有积极应对,实施富余资金专业化运营,挖掘富裕资金潜力,积极参与货币市场业务,提高富裕资金收益率,以此打破传统利息收入占据绝对比重的格局,才能突破财务收入陷入瓶颈的重围。我们的策略是在做强做实传统业务的同时,通过“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道路推进业务发展转型,以“品牌塑造”为基石,以“可持续的利润创造”为核心,按照结构多元化、安全最大化、收益合理化的经营理念,借资金业务改变传统盈利结构,倾力将金融市场业务打造成全行盈利中心。

四、精益求精,培育转型人才树品牌

以人为本的管理核心,人才是转型发展的基石。全省农村信用社自2006年以来,随着大学生员工的不断涌入,农商银行员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转型发展的新生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后续培养是事关农商行未来发展的关键,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必须有一支业务精良、素质过硬敢打敢拼的人才队伍。一是注重后备人才库的建设。鼓励员工自我提升,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实施积分管理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更多“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员工逐步成长起来,发挥人才推动效应。各法人行社要认真研究出台《新员工培养办法》和《青年员工职业愿景规划办法》,组织开展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新锐人才选拔,挖掘出一批素质高、业务强、敢担当的优秀后备人才。二是建立青年员工“双线晋升”路线图“双线晋升”就是行政职级晋升与岗位技术性级别晋升同步进行。类似于国家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在坐标图中,从办事员到正部级有12个档次,这12个职务等级中又分别对应了27个岗位工资级别。那么映射到我们农信系统,同样是柜员岗位,但是柜员的技术性级别不同,薪酬也就不同,那么同样是柜员如果晋升到会计岗位,会计岗可以不走职务路线晋升副行长,而走技术级别晋升路线,提升会计岗的技术性级别。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处于任何一个平台的员工都有台阶可以爬,富有激励性,行政职务人数是有限的,但岗位技术性级别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往上递增的,避免感染“动力缺乏综合征”。至于这个岗位技术性级别怎么评,大体的衡量标准是业务处理能力、职称考试、职业资格证的考取、继续教育取得证书、学历、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等。三是建立“少而频”的人才教育培训与考核机制。目前,青年员工集中学习的力度还很不够,员工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怎么高。系统内的学习与考核次数很少,一旦组织学习与考核,就指定了大量的复习范围,内容太多了,不可能看完,结果就是索性什么都不学习,听之任之。最后就是谁都不想复习,连最基本的都不知道,导致组织的学习流于形式。我建议的“少而频”的学习考试机制就是考试次数可以多一点,但每次学习考试的内容可以少一点,通过这样各个击破、日积月累的方式达到真正的培训学习效果。同时,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阶段员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学习课程,搭建员工成长进步的平台,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建立多元化日常学习培训机制。

五、精诚团结,文化兴行凝聚正能量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代表着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经营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面对挑战,全体员工能否团结一心,凝心聚力,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将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成败。农商银行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灵魂工程来抓,及时让员工了解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重大举措,让员工理解和了解本行的目标,使自己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商业银行目标相协调,从而将自身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融合在一起,激发员工工作创造热情,形成与农商银行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共识,实现了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有机融合,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转化为业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