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一过,常德鼎城区石公桥镇昌农水稻专业合作社的千亩稻田里多半只剩下齐整整的稻茬,小片油菜点缀其间。这里是湖区,农田平整,一望无垠。
昌农水稻合作社于2016年2月份成立,社长方明华,他名下还有另外一个合作社——鼎城区益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两个合作社共有社员100多名。
今年6月份,方明华所在的赵家垱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他被推荐为全村第一批“双创”示范户之一。乡政府和农商行会审通过后,给他颁发了一块精致的“双创”示范户牌匾。随后,方明华的名字和其他几位示范户的名字一道,被放在村委会的公示栏里。听了村干部和农商行工作人员的宣讲,方明华意识到,自己这块示范户牌匾不但小巧好看,而且能顶大用——凭着它,农商行直接给他信用贷款授信30万元,贷款不用抵押,利率还比一般抵押贷款低了1个多点。更重要的是,手里有了余钱随时可以还,要用钱的时候拿农商行便民卡去柜台签个字就能借出来,方便得很,这让惯于精打细算的方明华感觉特别划算。
“这真是个好东西,既缓解了我的资金压力,又节约了融资成本,解决了我们合作社经营上的大难题!”方明华由衷地赞道。
“它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靠收购农产品实现原始积累的方明华如今是石公桥镇远近闻名的大能人,流转土地1800亩种植水稻,仅水稻种植净利润每年就有近30万元,加上农机合作社的收益,方明华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但先一步小康的方明华并不满足,担任过村干部的他与另几位大户合计着,要抓住眼下的大好形势,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这样,农民不用离乡背土,在家里也能挣钱过上好日子。
“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职业新型农民,让田地里长出更多的金子来。”这个朴素而真实的想法,让方明华的双眼灼灼有神。
拿到贷款的方明华在“双抢”过后做起了稻谷收购,又新雇了三四个人手,帮着做稻谷烘干。1800亩水田,20多套农机设备,方明华凭一己之力,解决了30多名农户的就业问题,让曾经荒废的农田充满生机。
方明华算了一笔账,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他,每年每亩可获得200-400元的收益,整个机械化生产周期,合作社至少需要30-40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可以获得少则一两万、多则四五万的务工收入。相比以往,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收入却增加了好几倍。
在方明华周围,有很多像他一样揣着创业致富梦想的农民。但创业需要资金,还要担风险,资金、技术、市场机会、天气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投资失败;有的投资周期长,三五年才能见效。单靠原始积累去创业,是很多农民想也不敢想的事。经历过田坎地垄间辛苦打拼的不易,方明华明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他般“幸运”。 “周边很多农民有创业想法,主要是缺少资金,开口借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方明华说,“’双创‘贷款戳中了我们的痛点,不仅贷款变得容易了,信用也变得金贵了。对缺钱有想法的创业户来说,这真是一个福音!”
“一举多得,他们是真正为农民着想”
农民贷款难,主要难在缺少担保抵押;银行难贷款,核心是对象难精准,风险难控制。这“两难”问题不解决,农村难美、农业难强、农民难富。
“把贷款放给那些不讲诚信、打牌赌博、好吃懒做的,就是打水漂。贷款还不上,银行坏账一多,对农村失去了信心,影响有些真正想做事讲信用的农民,不容易贷到款。这样子,农村经济很难搞活。” 身为共产党员的方明华,平时喜欢看新闻,对农村金融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的确,放贷款不是撒胡椒面,对象不选准,不仅银行背风险,农民也会反受其累。有的农村地区诚信环境不好,与贷款投放不精准不无关系。
能不能找到一个接口,连通银行与“三农”之间的共赢之路?
带着这样的探索,今年6月初,常德农商行与人民银行常德中支、鼎城区人民政府多次座谈,出台了关于金融精准支持农村居民创新创业的工作方案,力求通过信贷模式创新,找到一条多方共赢的好路子。
“双创”示范户由村组、乡镇层层评选推荐,有单独的评价体系,家庭状况、创业情况、偿债能力、社会声誉四大类一十九项指标逐一评价打分,得分85分以上、群众公认才能被评为示范户。根据得分高低,示范户可获得农商行10万至50万的信用贷款授信,创业能力越强、社会评价越好的,授信额度越高。这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贷款对象难以精准的问题,更有利于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催生农村经济活力。产品推出四个多月来,当地农户反响强烈,鼎城区已有1075位农户获得“双创”示范户信用贷款授信,授信总额1.41亿元,发放贷款349笔,余额4254.8万元。
方明华感慨地说:“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好多农民看了示范户评选的宣传单,听了村里的广播,都在议论,大家很关注、很期待。政府和银行是真正在为我们农民着想。”
“希望能覆盖到更多的创业农民”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担当着“产业带头人”的角色。方明华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份子。
1800亩水稻,年生产成本约180万元。加上农机设备使用、维修、农民工资等费用,方明华的资金压力不小。
“以前也想过贷款,但听说没抵押不行,我虽然流转了这些田,但没办法拿去抵押,想想也就放弃了。”方明华解决资金压力的办法是找亲友借钱,这个成本比银行贷款的成本要高出约60%。“种粮季节性强,有些时候不差钱,但因为担心需要钱的时候借不到,就早早地找亲戚朋友借好,这无形中增加了我的融资成本。去年一年,我的利息支出就有近10万。”
“双创”示范户信用贷推出之后,方明华可以随用随借、随有随还,资金利用实现了最大化。
“我听习大大在报告里面讲,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坚定了创业的信心。”提到习大大,方明华显然有些亢奋,“种水稻虽然也能赚钱,但到底是望天收、利润薄。我要响应习大大的号召,参与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发展绿色经济,提高水稻品质,还可以试着在稻田里养龙虾、螃蟹、生态鱼之类,提高附加值,老乡们也能一起受益……”
方明华的这些想法,是基于他对党的政策的响应与感恩。然而要实现这些想法,他需要更大的投入。
方明华了解到,“双创”示范户的授信是一年调整一次,根据一年来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等,授信额度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诚信度越好的,利率还能进一步下调。他希望来年可以获得农商行更多的授信、享受更加优惠的利率。他期待又坚定地说:“希望这个产品能够覆盖到更多的创业农民。有这么多好政策,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他说,这是他的心里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