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

点击数: 时间:2024-03-11 作者:龚薇、漆倩琳 来源:石门农商银行

“美”是什么?好像一时间谁都说不清楚,毕竟“美”这件事很主观,每个人心中“美”的标准都不一样。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托尔斯泰却说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而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写道: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视角,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全书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

在定义“美”的问题上,李泽厚先生不满足于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表面解释,而是以独特的视野试图探寻更深层次的、跨越文化和历史的共通之处。书中提到,美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表达。李泽厚先生将美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哲学和人文的高度,强调了美与道德、情感、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关联。

在探讨“中式”美学特色上,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指出,如“意境”“韵味”等概念,这些都是西方传统美学不太涉及的。通过这样的跨文化比较,对中西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与分析,揭示了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显著差异。他指出,西方美学自古希腊时期以来,一直在不断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比例和对称性。从柏拉图到康德,西方美学强调理性和形式的重要性,追求一种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美学标准。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多地强调意境、情感和自然的和谐。李泽厚通过对诸如《诗经》《庄子》等古典文献的解读,展示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在中国传统中,美被视为与道德、情感紧密相关的东西,不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体验。例如,中国画强调“意象”和“留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反映了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美的历程还在继续,每一种“美”都必是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离不开所处的土地与人群,这才使得千年之后的我们再去回忆美的历程时,依然能感受到血脉深处对美的共鸣。美的历程指向未来,“有意味的形式”需要传承,而我们,就是现在需要思考和延续“美”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