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

点击数: 时间:2024-04-07 作者:吴雅文 来源:石门农商银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柳节、三月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既为节气又为节日的,唯有清明。《历书》载:“春分后第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古时分清明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此时节,白桐花开,田鼠遁地,霁日见虹。清明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行清墓祭,凭思与敬。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最为普遍,也是清明祭祀的特色。提到较多的扫墓,主要便是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踏青郊游,吟歌折柳。踏青是清明节对上巳节内容的吸收。上巳节古时是于农历三月初三日踏青、祓禊。晋代陆机有诗言:“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清明之时,春回大地,人们携一家老少于山乡野间游乐一番,领略清鲜的春日气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宜神养精,有着“日暮笙歌收拾去,晚株杨柳属流莺”的快活自在。

清明食青,闲坐品茗。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青团子是用“浆麦草”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汁液同晾干后的糯米粉拌匀揉和做成的。其馅心是细腻的糖豆沙。团坯制好后,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此外,全国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蒿饼、馓子、清明茶、清明螺、馍糍等多种富有营养的食品。

清明将至,祭拜先祖。乘兴踏青,纸鸢飞舞。念彼青团,艾芳轻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