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农商银行:用行动守住初心 用使命书写担当

点击数: 时间:2020-01-31 来源:汉寿农商银行

2020年是脱贫摘帽之年,是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年,随着全国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不断增加,举国上下都进入了防控疫情的攻坚期,乡镇地区也不例外,广播内循环播放的劝阻乡亲走亲访友的话语,政府干部在各村悬挂的“不出门,不聚会”横幅,让这个本应是热闹团聚的春节,变得静谧非凡,人人蜗居在家,人心惶惶,但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身边总会有一群人,一个人,散发着光芒,逆向而行,成为你生活中的一团热火,伴你安然的度过每一段艰难岁月。

他,百禄桥支行拥有21年党龄的老党员,把初心写在为支行同事谋安全,谋幸福的行动上,把中共党员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的使命担当融于此次抗击疫情中,他就是支行的“后勤部部长”、“走访之星”朱建军同志。

为保卫生安全,四处奔走购买医护用品。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起,“不出门,不聚会,出门戴口罩”成为了南山院士对全国人民的忠告,作为普通人,积极响应号召,安全的居家是此时最应该做的事。但作为中共党员,人民勤务兵的朱建军同志选择逆向而行,入党宣誓时的铮铮誓言,“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党中央号召,是他自始至终铭记于心的最高准则。虽然身处基层一线,虽然早已跨过不惑之年,但一颗为社会、为单位、为同事,为人民大众谋好事、谋幸福事的初心没有变。在得知所处乡镇无防护口罩购买时,确保同事安全,成了他的心头大事,于是他驱车数公里远去邻市购买医用口罩,消毒用品,只为为值班人员提供一套完备的“防护品”,他说,“只有你们健康,安全,我才放心,安心”。

为保饮食安全,接任炊事员之职。自腊月29炊事员放假开始,朱建军同志就自愿接过炊事员手中的接力棒,担起了炊事员的重担。春节与家人团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除夕欢聚一堂,细数今年发生的件件桩桩大小事,就算是聆听,也是件趣味事,加之今年春节遭遇新型冠状病毒,传统的走亲访友变为电子拜年,家人团聚的时间更长了,儿女相伴,妻子相依的时刻固然美妙,但朱建军同志,仍旧放心不下支行值班的各位同事,餐馆的食物不卫生,速热食物缺少营养,都成为了他成为临时炊事员的理由,于是他选择在食堂担任厨师长,选择放弃家中小灶,开启食堂大灶,让值班同事吃上热乎的食物,成了他坚定的信念,不管是寒冷刺骨的洗菜水,油烟四绕的厨房,都没有让他却步,每餐每顿的营养食物是他对同事的关爱,更是践行了他作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对支行的青年同事而言,朱建军同志更像是一位老父亲。他慈爱,关心着支行每一个位同事的身体健康,日日在柜台前询问工作人员的身体情况、咳嗽与否,发热与否,口罩、消毒用品是否够用等等,营业终了喷洒消毒液,清洁卫生,成了他每日的必做事项。对支行的老同志而言,他更像是一位兄长。他细心、敏锐,作为支行客户经理,他会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期,不分昼夜,不等任务下发,自觉清收表外贷款,他用实际行动为支行同事做表率,清收表外不良贷、帮助他人清收表外不良他永远走在前。但他更像是支行的一面旗帜,既可以挡风遮雨,也能成为万事开头的风向标。他像是冬日暖阳,温暖入人心,他默默付出,很自然的把每个人、每件事都装在了心里,但唯独忘了自己,忘了家人。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是卸下层层防备的地方;而家人,则永远是前行路上最大的支持者。朱建军同志的家人也不例外,面对朱建军同志的种种选择,他的爱人说“我早已习惯,他是一个热血的老男孩”,他的孩子们说“因为父亲,我更加懂得什么叫责任,懂得什么叫担当。”即使不能日日伴在身旁,即使错过了零点最美的烟花,即使没有赶上年夜饭,即使总在路上奔走,但他仍旧不后悔。

坚守一线,是他的情怀。基层一线不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更不缺有责任有情怀的老同志。年年坚守一线岗位,守库值班,成为了他春节放假的必修课,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他更是义无反顾。每日都可见他高瘦的身影,不是在营业厅内劝导客户戴口罩,就是在打扫大堂卫生,不是在食堂洗菜做饭,就是在刷碗拖地,他总说“虽然我已不再年少,但我的心依旧”,是的,他的心依旧,依旧敞亮,依旧阳光,依旧明媚。

放弃休假,是他的担当。前辈常说,老一辈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远高于现在年轻的一代,他们对党的信仰,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意识置于生活之中便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休假放松的日子人人趋之若鹜,但总有人把它看得轻如缥缈炊烟。在人人自危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他选择放弃休假,与值班同事同在;在家家团聚的除夕之夜,他选择值守库房,守护单位安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担当,他用忘我的素养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共产党员的使命。

面对疫情,他不退缩;面对社会,他勇当守护者;面对家庭,他甘做“叛逆者”;作为二十八党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他始终站在防控疫情的最前线,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执着的坚守,因为有他守卫这片土地,守护这个单位,守护单位同事,我们才能如此安心、如此放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