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八月,本人很荣幸参加了办事处组织的郴州市农商银行系统中高层骨干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一期)的学习。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到西子湖畔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领略了一流大学教授的风采,到嘉兴瞻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受了红船精神的洗礼,还到嘉兴当地的禾城农商银行进行了现场观摩交流。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感受了探路者的情怀和力量,看到了农商银行的希望和方向,坚定了立足当下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趋势多元化、银行专业化的影响,农商银行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有人说未来“金融业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办理”,农商银行何去何从是目前农商银行人的困惑,为农商银行寻路,让农商银行继续走下去是每位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一个时代,未来到底会怎样?是有它的不确定性,但如果每位农商银行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做好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那么农商银行这艘船就不会沉。只有顺势而为,迎接挑战,转型发展才可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农商银行转型发展一定要解决和弄清楚这几个问题。抖音上那位年薪十万的职业乞丐那个段子大家可能看过,虽然是个笑话,但乞丐对目标客户的分析绝对值得借鉴。农信社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到现在的农商银行,已经逐渐沉淀了自己的特质和文化,同时也注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未来农商银行应该坚定成为立足本土的县域金融主力军,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发展主方向,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普惠金融主战略。一切转型发展行为都应立足在自身的准确定位上,才能有所成就。
农商银行人一定要有姓农、姓小、姓土的三农和小微情怀,在农村金融土地上有着广阔的舞台,台州银行10万元以下的小微客户占比高达50%。我们做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信用成为财富,要做好无抵押、无担保、无财务报表、无与银行打交道经验、无信用数据的“五无”客户,把服务对象向长期被传统金融服务边缘化的金融弱势群体倾斜,让更多的客户方便及时有尊严地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我们要多做原生态客户,让客户的第一次贷款在农商银行办理,这是农商银行的责任,也是农商银行的优势,同时我们要把这些原生态客户发展成为农商银行的忠实客户。我们要扎实做好普惠金融,但搞普惠金融不是搞慈善,可持续发展是金融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就是要自我突破,要适应新形势,就是一个做好“变”字的文章。转型发展需要变但不能乱变,要有路径有思维,始终要围绕增收入、降成本、控风险这条主线不动摇。首先应该对存量进行提升,着力于基石业务的差异化和基础能力打造,通过市场细分、客户关系管理、渠道建设等途径,实现业务模式转型与优化。通俗来说就是对现有客户分分类、排排队,优化提升。其次是增量创新,即积极参与和分享金融创新成果,结合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应用,探索在获客、支付、信贷、理财、商圈、区块链等热点领域的业务发展新模式。再者是能力重塑,即以价值观为引领,促进组织思维模式和运营机制的转变,通过组织架构、战略定位、客户管理、风险管控、后台运营、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文化建设等途径,重塑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改革一定要上下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禾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施贤军讲到“领导不要以救世主的姿态,强行推动改革,应该充分调研,充分沟通”。农商银行的改革不是一二个人的事,要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要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转型发展也不要太急功近利,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应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走出来的。99年前,十几位中国共产党人冒着危险,开完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上诞生,出征,走向全国执政。红船是我党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时候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作为这个时期的农商银行人,我们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农商银行就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