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溆浦县联社在省、市上级联社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改革发展主旋律,坚守服务“三农”经济主阵地,抢抓机遇,明确思路,优化服务,顺势而上,在改革上大刀阔斧,在经营上励精图治,在发展上突飞猛进,不仅成为了溆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也使我们农村信用社取得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信用社的“双赢”。做法和体会是:
一、顺应潮流,明确工作思路
1、顺应改革形势深入“改”。近年来,我们高举“改革脱困,开放搞活”的大旗,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金融改革的大潮中。从联社到基层社推行层层学习动员、人人绩效挂钩等一系列“洗脑”、“强体”的改革措施,各项支农工作扎实推进。几年来,大力开展银监局推行的“三项工程”和省联社推行的“百千万”工程,积极创新“创业行”等信贷产品,大力开展“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等优质服务活动,牢牢扎根农村金融市场。
2、面对市场竞争努力“争”。我们在代发惠农补贴、优抚资金过程中,组织专人,设立专柜,优化代发服务,拉近与农民的距离,树立了“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形象,使许许多多存款向我们汇拢、聚集。祖市殿分社是我们的一个边远山区网点,有员工5人,近年来,通过安装ATM机、改造装修门面、设置咨询台、推行微笑服务等措施,2014年6月存款余额达到1.2亿多元,人均达到2000多万元,创造了山区网点的奇迹。
3、响应政策引导积极“引”。二十世纪初,溆浦县委、县政府在提出了发展“东林、西桔、北枣、南药、中粮”产业化种植加工的同时,还要求大力发展以牲猪养殖为龙头的各种农村产业化养殖,并要求农村信用社在这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潮中发挥“挑大梁”、“主力军”的作用。对此,我们积极响应,一方面,积极引导基层信用社把贷款重点转移到农业产业化上来;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贷款利率,公开贷款流程,公开管片信贷员等措施,引导农民和企业把致富愿望也转移到发展农业产业化上来,并扎实开展了“规模扩大年”、“贷款创新年”、“支农发展年”活动,不惜贷、不惧贷、只要符合要求,尽量满足贷款要求。几年来,我们支持鸿飞达养殖公司等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李生章等产业化经营户240多户。
二、加强管理,优化服务措施
由于金融机构的行业特殊性,没有严格的管理就得不到安全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优质服务就得不到优质的客户和长期的经济效益。我们围绕“优质服务”这一主题,内强管理,外树形 象,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1、以严格的制度夯实优质服务基础。几年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贷款授权管理办法、大小额贷款内控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定办法、违规贷款考核及责任追究办法等40多项制度。还推行了“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效益”的“四包”管理,坚持“谁调查谁负责,谁审查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四负责”制度。为了使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我们严格问责,严格检查,对贷款行为进行全面风险管控,大大提高了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四年开展4次100万元以上贷款的专项检查、4次2007年以后新放贷款的全面检查以及多次水利水电、城镇建设等领域贷款检查,通过多管齐下的措施,贷“人情款”、“关系款”的现象杜绝了,一些真心创业办实体、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的客户申请贷款容易了,产业发展了,生意红火了。
2、以优良的队伍提升优质服务形象。一方面,我们通过聘请专业老师、送上级单位培训、与兄弟单位交流等方式,对各网点开展服务标准化建设,对营业员进行礼仪、着装、讲话艺术等形象培训,让客户享有“客至如归”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对班子成员、网点负责人、信贷员进行各方面的专业培训,强化产业结构相关知识学习。如为了提高对发展经济优势、构筑生猪产业建设区域特色的认识,我们先后举办信贷培训班7期、培训600多人次,发放相关资料800余份,使许多信贷人员了解了生猪品改的基本实用技术。目前,我们联社工作在基层一线的信贷员基本上能做到与各行各业的客户沟通交流时,只讲“专业话”、“知心话”,不讲“外行话”。许多客户和农民群众都把我们信用社员工当成“知心人”、“体已人”。
3、以贴心的服务壮大优质服务群体。为了搞好贷款营销,我们除了在各营业网点实行“阵地战”外,还紧抓产业项目贷款服务,多处出击,全面开花。如我们将农业产业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农产品销售大户、涉农企业及中高端个人客户作为贷款营销的重点客户,通过上门入户、驻村、驻厂办点服务,构筑客户信息平台,春节走访活动,密切信用社与重点客户的关系,确保“贷款需求优先满足,贷款发放优先到位,贷后服务优先跟进”。2012-2014年我们发展产业化战略客户25户,黄金客户160多户,仅两丫坪山区信用社就确定了30多个重点产业化客户,其中“黄金客户”达10多个,年营销贷款3000多万元,为信用社创利息收入300余万元。
三、立足实效,实现“双赢”局面
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农信社对扶持“三农”经济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企业,壮大发展信用社自身,是我们基层农村信用社主攻方向和奋斗目标。几年来,我们既做到对优势企业、优良品种、优质产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锦上添花”,也从不忘记给授信额度高、发展潜力大、偿还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雪中送炭”,努力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双赢”。
1、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县域经济的“双赢”。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围绕“支农惠农”这一主线,立足县情,扎根农村,按照县委、县政府“东林、西桔、南药、北枣、中粮”产业发展要求,积极投入各类扶持贷款。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我县东部信用社先后累计发放2500多万元贷款,大力扶持林木产业;西部地区信用社先后发放800多万元贷款,倾力扶持柑桔产业;南部地区信用社先后发放900多万元贷款,竭力扶持药材产业;北部地区信用社先后发放2000万元贷款,大力扶持枣果产业;中部地区信用社先后发放1.8亿元贷款,着力扶持粮食产业。现在全县林、桔、枣、药、粮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了溆浦县域经济的顶梁柱。我县先后获得了全省“牲猪生产重点县”、“枣果产业重点县”、“药材产业重点县”以及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态桔业示范县”等桂冠殊荣。
2、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为了实现这一“双赢”局面,我们适时加大了支持产业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力度,把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信用社发展一起绑在“农业产业化”这辆战车上,同兴衰,共荣辱。近四年来,我们累计投放5亿多元贷款,先后帮助开发油茶等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4万多亩,支持养鸡、养猪等专业协会和君健茶叶、众发养牛、张英旺种粮等专业合作社、专业户50多个,扶植绿丰种业、宏大林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乐园竹业等中小农业产业化企业10多家。如我县江口镇“恒森农业产业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9月6个股东筹措500多万元投资建厂,主要生产各种食用菌,由于高标准、高规格建设,2009年出现资金危机,股东们跑遍了县内几家商业银行,家家都无功而返,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我们伸出了友情之手,通过项目调查论证和风险防控,在全市农村信用社第一个以林权抵押的方式发放贷款160万元,之后又以房产、土地等抵押,累计贷款50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壮大。经过几年的发展,厂房总面积扩大到12000多平方米,拳头产品杏鲍菇、金针菇、木耳等,畅销长沙、广州、北京等10多个大中城市,年产值高达2000多万元。不仅如此,他们先后与企业周边400多农户签订食用菌生产合同,每年为当地农户创收1000多万元,还吸收当地1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公司上班。又如我县龙潭信用社扶持的全国劳模、省科技示范户章诗成,他带领本乡农民发展金银花种植基地5000多亩,猕猴桃种植基地3000多亩,年果药产值2400多万元,户平收入过万元。
3、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从2008年到2014年,我社在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步伐越来越坚定,道路越走越宽阔。在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捷报频传的同时,也迎来了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突飞猛进。到2014年6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比2008年增幅分别达到212 %和189 %。同时,年年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目标考核奖励单位;2010年被省联社评为十个“进步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