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记忆与时代长歌

点击数: 时间:2025-09-16 作者:张扬 来源:南县农商银行

当长安街的铁流卷起硝烟,当歼-20的羽翼划破长空,9月3日的北京城以一场震撼世界的阅兵,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画卷铺陈在世人面前。这场盛典不仅是钢铁洪流的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穿透时空的历史课——它让我的思绪穿越八十余载光阴,落在南京城那座灰白色建筑群上。前些天,我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青铜雕塑前,听见历史在青铜纹路中低语,看见记忆在汉白玉台阶上凝结。此刻,南京城的警报声与天安门的礼炮声在心头交织,奏响一曲血色记忆与时代长歌的交响。

踏入纪念馆的瞬间,仿佛坠入历史的深渊。入馆处,青铜母亲怀抱垂死孩童仰天悲啸的雕塑,将千年古都的至暗时刻凝固成永恒的控诉。那些被日军铁蹄践踏的街巷、万人坑中层层叠叠的白骨、1213张照片里凝固的绝望眼神,都在无声诉说着:南京的冬日曾血流成河,六朝金粉地沦为人间炼狱。而当我穿过长廊,汉白玉母亲托举新生婴孩的雕塑却让泪痕化作虹光——这黑白交替的生死转场,恰似民族命运的隐喻。正如祭灵泉边镌刻的箴言:“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张纯如笔下的真相之刃刺破谎言的帷幕,而阅兵式上东风导弹划破长空的轨迹,则让这份铭记升华为捍卫和平的力量。在“12秒”水滴装置前,我凝视着每12秒坠落的一颗流星,突然懂得:历史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照亮未来的星火。

站在纪念馆外的街道上,一侧是锈迹斑斑的“万人坑”遗址,另一侧是紫峰大厦折射的璀璨天光。这条无形的分界线,丈量着民族从屈辱到复兴的历程。当我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墙前驻足,当天安门广场上士兵方阵整齐划一的迈步。那些穿越硝烟的脚印与新时代的足迹,共同编织成民族觉醒的经纬。正如上海市委党校的阅兵感言所言,这场盛典“不是简单的自豪与自信,而是关乎民族根本的深刻体察”。而今,当我们凝视歼-20机翼上的五星红旗,终于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回答历史之问:先辈用血肉筑就的长城,正化作北斗卫星的轨道、量子计算机的芯片,在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延伸。

离开南京的那个清晨,我在纪念馆留言簿上写下:“请告诉未来,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星辰。”这句跨越时空的对话,恰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从“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到“大国重器”方阵,从《拉贝日记》的悲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中华民族始终在用两种姿态前行:以青铜般的坚韧守护记忆,以汉白玉般的澄澈拥抱和平。当南京城的梧桐叶飘落在阅兵观礼台的红旗上,当纪念馆的和平鸽掠过紫金山天文台的穹顶,我们终将懂得:真正的胜利不是碾压对手,而是让30万亡魂的泪化作万家灯火,让抗战精神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在每个青年“强国有我”的誓言中生生不息。这是历史交给新时代的答卷,而答案,正写在每一个中国人挺直的脊梁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