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及信贷支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点击数: 时间:2012-08-31 作者:谢华南 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的经济身份、运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贷款供求矛盾也由总量不足向结构失衡转移,并在不同经济身份农民之间表现出此松彼紧的供求格局。如何应对此种困难,笔者作了些思考。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
    1、农业抗风险能力低,靠天吃饭现象普遍。
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产业是个弱质产业。虽然安仁县近年来逐步推广部分农作物的大棚种植,家禽的室内养殖,减轻了自然灾害侵袭的危害,但终究改变不了靠天吃饭的这个“露天工厂”抵御各类风险能力脆弱的根本处境。如2008年发生的冰灾就使安仁县农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的全放开,其供求和价格此起彼落的变化无常,让人难以捉摸。且广大农民在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处于弱势,导致大部分农民在发展种养殖业中迷惘,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或“跟风”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就放大了市场风险。如:去年猪肉销售价格高,许多农民跟着大批养殖,而如今价格一落千丈,不少养殖户损失惨重。
    2、农业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制约不严
目前,我们的经济社会中信用体系的建设迟缓,尤其是农村显得愈加滞后,从硬环境(法规制度)和软环境(舆论氛围)两个方面来看,农村的信用环境尚处于“糟糕”状态。“贷款、贷款、贷到就宽”的意识和“有借无还”的现象在部分企业、农户中存在,有些企业欠下一大笔银行贷款,突然间人去厂空,企业主“人间蒸发”;有些农户一夜之间携家出走,不知去向,债务从此无处追讨;等等,类似的逃废债情况屡屡发生。还有的企业主和农户,贷款到期不还,还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拖延、赖账,且少数镇村干部因怕影响当地经济发展而不敢大胆地管,致其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和谴责。虽然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社会诚信建设不断进步,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相当部分的执法不严、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保险机制滞后,急需农业保险提供保障
农业经济的主干种养殖业,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而风险随时可能发生,但从目前来看,有的项目虽然建立了保险制度,但不尽完善,如安贷宝业务所保范围对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很小。不能带动农民的投保的积极性。更有的项目尚未列入保险范围,如:自然灾害、产品生产过剩等农户没有地方能参加保险,遇到风险只能自己承担。
    二、主要建议
    针对当前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瓶颈问题,我们进一步优化农贷措施,给予农民群众更多的贷款便利。一是扩大宣传面。要继续利用媒体刊发、下发资料、上门讲解等各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农贷政策、条件、品种和办贷手续等,力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推出新品种。在现有农贷品种基础上,结合农民的建议和要求,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尝试和推出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贷款新品种,如债券抵押、股权抵押贷款等。对信用程度高、经济实力强的农户,可予以“免担保”,适当放宽信用贷款额度,方便农户借贷。三是争取组建为农业服务的担保机构,或将现有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服务延伸到农户和农业领域,缓解农民贷款担保难的瓶颈制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