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精神领域,有一个概念运用得最为宽泛,对其边界也最难以给予明确界定,这个概念不是别的,它就是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有一种永恒的清新气息在弥漫,让人时刻感觉到它可以触摸,这种气息不是别的,也正是文化。凡是人类活动过的地方或是人类活动的区域,凡是与人类社会实践有关的所有一切活动,从天上到地下,从生老到病死,从吃喝到拉撒,无不可以冠之为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因人而产生、而发展;而人也因文化而繁衍、而升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文化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宽大的胸怀,文化体现的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文化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传承,不仅是事业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力量的传承。如果说文化无边无涯,就在于文化如同海纳百川,包罗万象,让你永远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如果说文化博大精深,就在于文化的情怀如水,不管多么强悍,最终都只会消融在文化的怀抱里。文化虽然无影无形,但是力量却是无所不在,没有什么比文化更具有无限的、巨大的时空穿透力。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强悍的民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只有少部分民族能够幸存并繁衍至今,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这种博大精深、情怀如水、无影无形的文化。
在这博大精深、情怀如水、无影无形的文化里面,有一种文化与我们农信人息息相关,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信文化”。在文化的海洋里,农信文化只不过是一朵朵小小的、小小的浪花而已。但是这朵小小的浪花对农信人而言,它却是另一片海洋。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有它的源头,其繁荣和发展也必须具有相应的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农信文化作为一个行业文化,其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就在于农村信用社的建立及农信作为一个行业地位的最终确立。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农信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体制构架经历了60多年的不断革新,行业规范、经营模式、价值理念等等经历了60多年的演变和沉淀,至今可以说是已经基本稳定成型并为行业内外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不管怎么变化和革新,农信60多年来却始终因为一份坚守而没有离开过,那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我们农村信用社不仅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产生,而且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发展,更因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存在和繁荣。农业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产业,农民也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职业,而人类能称之为文明的也正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就如同大地的小草,始终是生命力最旺盛、意志最顽强、力量最强大的一部分,只要它蔓延到哪里,或是只要把种子撒向到哪里,它就会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和繁殖。我们的农村信用社就深深扎根在这样一片文明的土壤中。不仅长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更是一直得到农村这片土地的浸润和滋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农村信用社才被称之为“农民自己的银行”,也被称之为“草根银行”。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就没有我们的农村信用社,更没有如火如荼的信用合作事业。因此,在培育发展农信行业文化中,我们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能离开“土地”;我们什么都可以遗弃,就是不能遗弃“草根”。
任何文化要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永续存在并不断发扬光大,都必须具有一种共同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整个社会群体的责任,就是要对现在负责,同时也对未来负责。所谓责任,就是要尽到应尽的义务,要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如果对分内应做的事情没有做好,就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后果或履行强制性义务。责任文化研究专家唐渊就认为“责任决定一切”,强化责任意识,就是“想干事”;具有责任能力,就是“能干事”;具有责任行为,就是“真干事”;建立责任制度,就是要“可干事”;落实责任成果,就是要“干成事”。也有的人认为责任就是一种职责和义务。责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有社会就有责任。一个人所具有的责任感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还有的人认为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既意味着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责任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安全性,知道其他人在履行责任,人们就会感到更加安全;当人人都在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时,人们就能更有效地工作;当人们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大家各尽其责,合作起来就更容易;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在认真履行责任,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群体荣誉感。对个人而言,有了责任就会具有更加良好的敬业精神,就会把乐于奉献当作一种精神享受,就能做到不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认真履行责任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自尊和自信,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认可、赞许或肯定,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特别是因为负责而具有的良好自我感觉可以使个人的独立性更强。所有这些归结起来就是,责任是一种意识和担当,是一种忠诚和义务,是一种精神和态度,是一种力量和境界。农信成立60多年来,正是因为坚持把履行社会责任当作自己的一种使命,把责任当作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才为60多年来在坎坷中奋勇前进、在曲折中不断超越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力量。60多年的风雨历程,既是60多年的苦难磨炼,更是60多年对责任的坚守。60多年来,农信坚持对农民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员工负责,不断强化“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使命感,始终彰显的是责任的理念,始终在做的是将责任扎根于每一位农信员工心中,始终担当的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担当,为农信文化形成核心价值理念提供了更好、更生动的阐释;还是这种责任和担当,终于推动农信文化实现了精神上、价值上的升华。如果说责任是发展的一块基石的话,那么它也必然是农信文化的基石;如果说文化是农信永葆生命力的源泉的话,那么责任就是维系这一生命力的坚实基础。只有把责任打造成农信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才能真正为农信的持续发展汇聚成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才能真正使农信文化具有一种内在的特质和精髓。因此,培育和建设农信文化过程,我们什么都可以缺少,就是不能缺少“担当”;我们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是不能放弃“责任”。
任何文化要能在文化的整体构架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显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存在,有特色就会有发展。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一样,个体文化只有彰显自己的特色,才能真正成为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业与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是中国金融特色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新。也正因为如此,农村信用社从本质上说属于信用行业,从事的是高尚的信用事业。从历史上来看,银行业之所以产生和形成,就源于信用和诚信。完全可以说,没有信用就没有银行,信用即银行,银行即信用。农村信用社之所以称之农村信用社,其核心也就在于突出“信用”二字。如果说农村信用社离开农村就必然会失去生存土壤的话,那么也可以说不讲信用就必然会丧失“长成金融或银行巨人”所必需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讲诚信、重守信,讲信用、重承诺,不仅是事关农村信用社的一条“生死线”,同时也是农信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和内在特色。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诚信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求的最崇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孟子也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说明诚信的本义就是诚实不欺,讲求信用,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正因为诚信的重要性,所以有人就说,对个人来讲,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 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从心灵中绽放出来的最圣洁的鲜花。还有人说,诚信,是刚正和具有力量的象征,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和高度自信。诚信,其实也是人所拥有的最大本钱,拥有诚信就等于开发了一座“精神富矿”,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只要你有了诚信,必将能够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诚信,还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我约束的品质,是安慰心灵之良药,为人之大义,立身之根基,处事之根本。对一个行业或是企业来讲,诚信是市场经济“活的灵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块坚实基石,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最佳手段和“杀手锏”。诚信不仅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一张“金质名片”,更是一个企业或行业的“金字招牌”。正如有的人所说,一切成功的企业都需要以诚信为先决条件。只有种下诚信的苗,才能结出诚信的果。诚信就是一种财富或者说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大量的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诚信是创造财富的命脉和源泉,更是创造一切价值的根基。失去了诚信,就会如同自毁“长城”,就会在竞争中自己毁灭自己。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或企业,决不可能从谎言和欺诈中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因此,我们培育和建设农信文化,什么都可以不讲,就是不能不讲“信用”;什么都可以丢弃,就是不能丢弃“诚信”。
任何文化要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具有一种适应环境、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具有新陈代谢、自我繁衍、自我更新的内在功能,必须具有不断吸取外部优秀文化用以弥补自身不足的内在需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地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不管什么文化,其先进性都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今天先进并不等于明天先进,今天辉煌并不等于永久辉煌。如果缺乏创新,都会如同昙花一现,辉煌就只是一瞬间,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历史陈迹。自古以来,之所以有很多曾经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从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些文化缺乏一种自我发展、自我更新的能力,缺乏一种不懈进取、持续创新的精神。从理论上来讲,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包含了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种含义。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当然要创新并不容易,因为创新意味着改变,创新意味着付出,创新还意味着风险。正是因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曾经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首次从经济学范畴提出创新概念的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概论》中认为,创新就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到生产体系,它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更是认为,不创新,就灭亡。畅销书《追求卓越》作者托马斯·彼得斯也说过,要么创新,要么死亡。今天,创新能力不仅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一个行业或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发展的动力、成功的保障以及持续壮大的唯一“法门”。农村信用社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市场洗礼,至今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靠的也就是坚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出发,适应宏观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持续不断地推进了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几十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探索和实践,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持续进行了金融产品、营销模式、服务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创新既是一个阶段性发展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今往后,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要实现持续繁荣,要巩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要提升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要实现更多的商业价值,决没有别的路可走,唯一的活力源泉还是在于持续创新,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坚持不断创新。因此,在培育农信文化过程中,我们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进取”;我们什么都可以抛弃,就是不能抛弃“创新”。
任何文化要能存在,还必须向社会充分展示其存在的实际价值。对农信而言,这种价值就是服务;这种服务及其内涵就是农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服务就是指为社会和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以实物而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特殊需要,具有不可分离性、不可储存性、品质差异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服务通常是无形的,不能像有形商品那样可以看得到、感觉到或是触摸到。服务同时也是由一系列活动过程所组成的,至少需要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完成一项活动,需要解决好服务对象或是客户的服务需求问题。正是因为服务的这一特性,美国管理学权威德鲁克就认为,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提出的口号是,尊重个人,优质服务,追求卓越。李奥贝纳认为,做生意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服务人群;而广告的唯一目的,就在于对人们解释这项服务。也有的人认为,为他人服务,其实就是缴付居住在地球上的租金。在现代社会,服务的涵义已经越来越广泛,服务的行业更是越来越细化。我们的农村信用社为广大存贷客户提供各类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就是这些服务中的一种。从农信的发展历程来看,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正是得益于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定位于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的方向不动摇,通过及时、有效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真正体现了农信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使农信才真正找到了自身生存的土壤和立足之地,坚强地从创立走向了今天,慢慢地从弱小走向了强大。正如有的人所说的,最佳服务是企业的生命,是创造利润的法宝,也是竞争的雄厚资本。农信要在激烈的同业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有一席之地,拓展一方空间,就必须把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促进自身不断壮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服务中把准市场定位,坚持在市场中提升服务价值,努力适应“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推进金融服务理念、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真正把创新服务打造成自己的秘密武器和别人永远无法复制的“制胜法宝”。 因此,在培育建设农信文化过程中,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是不能不要“武器和法宝”;我们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不能舍弃“服务”。
当然,如果把农信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放在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视角中来考察,我们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证。但是从农信文化特质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只有“草根、责任、诚信、创新、服务”,是对农信发展历程生动形象的反映,是对农信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实现农信持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因此,我们培育发展农信文化,可以认为什么都不重要,也可以认为什么都不能放弃,但是唯有“草根、责任、诚信、创新、服务”必须始终牢牢地抓在手里,不能忘记,不能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