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若干思考

点击数: 时间:2013-09-25 作者:瞿南山 来源:本站原创

    近年来,伴随国家各类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政府部门扶持资金的相继到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农户购买力逐年提升。但由于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其在农村的营业网点纷纷撤销,农村支付结算业务大多由农信社办理,农信社已成为农村资金结算的主渠道。然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手段落后,结算方式单一等,影响了农村资金的运行效率。在新形式下如何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以芷江农商行为例,进行分析。

一、芷江农商行支付结算环境概况

    截至2013年8月末,全行拥有职工227人,营业网点30个,金融服务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为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地方建设,尤其是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金融服务。
    (一)运用人民银行提供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借助农信银支付结算平台,全行30个营业网点全部接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并且运行良好,与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网络数据大集中”,实现了资金汇兑和大小额支付系统跨行通存通兑。
    (二)自助设备投入运行。除城区外,全行还在有实施条件的乡镇增设ATM自动取款机,目前已安装了4台,并完成了辖内28个乡镇有线POS商户的机具安装布置工作,共126台,实现交易80多万元,既方便了顾客,也填补了在自助取款设备上的一项空白,切实推动了“村村通”工程建设。
    (三)全力拓展中间业务规模。在做大做强传统中间业务同时,丰富代收代付业务品种,除代付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外,代收学费、有线电视收视费和电费等。      
    (四)通过发行福祥便民卡、福祥贷记卡、开通网上银行等方式,积极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实现农村金融“网络化”,缩短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

二、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型支付工具使用环境受限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联网通用、清算网络、系统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大部分基础设施薄弱,农信社无法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等业务系统,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农村地区新型自助机具因为地理环境、使用习惯和功能有限,得不到充分利用,使用率低下,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普惠程度不高。
以芷江农村商业银行梨溪口支行为例,该支行在2012年完成了全乡13个行政村POS机的安装投放,实现了POS机具“村村通”。但是投入运营后几个月,却遭遇电信服务商因农村移动电话的普及,电信网络在农村的高投入低回报而撤出农村市场,并撤走了电信线路基础设施,导致该支行投入了人力物力安装的POS机除集镇及周边的几台机器之外无法继续正常运营。同时支付结算服务基本集中于营业柜台办理,办理时间长,效率低,如遇乡镇逢集日或农业补贴款到位期间,网点内人满为患,农民等候时间长。
    (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滞后,银行卡受理环境差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卡主要是邮政储蓄银行发行的绿卡和农信社的福祥借记卡,但是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知识缺乏,银行卡的认可度较低,农村地区在银行卡业务发展和推广上存在滞后现象。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银行卡用卡环境差,支付结算相关硬件设施不健全。笔者在进行银行卡业务宣传时就有农户反映银行卡跨行取款收费高,不会使用ATM机或自己生活的乡镇没有自动取款机而坚持到柜台取款。
   (三)普遍以汇兑、现金结算为主,现金结算占比较大
    由于农村地区一般只有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可办理单位和个人结算业务,传统的现金支付手段在广大农村地区占据了主要地位,日常经济交易如农副产品购销、农民工工资、粮食直补、各项惠农支农资金的补贴等大多以现金方式结算。由于农村地区电子支付设备设施奇缺,在结算品种上一般以行内系统汇兑、支票和现金存取为主,银行卡、票据、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发展缓慢。
    (四)支付结算宣传不到位,农村居民对其认知度低
    支付结算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支付结算应用能力的高低。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分散,金融机构受人力物力资源限制,走上街头、集市进行宣传次数有限,只能以各自的营业场所作为主宣传地,影响了农村居民对支付结算知识的认知度。
    从农村居民角度来看,日常交易主要以零售为主的小额交易,支付方式主要采用程序简单且没有手续费的现金方式,人们多年来形成了现金使用偏好。相反,非现金支付工具通常需要支付手续费、程序比较复杂,加之,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很多年纪偏大的群众甚至不会签名和输密码,对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支付工具了解有限,从而限制了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使用。
    从农村商户角度而言,商铺布放并采用POS机等支付工具结算后,要根据结算额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对经营规模不大的农村商户来说,影响了其经营利润,商户对非现金支付机具的布放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三、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开展支付结算宣传,建立长效宣传机制
    以宣传支付结算业务知识为前提,从农村金融机构收费低廉、速度快捷、网点面广等结算优势着手,增强农村地区群众选择运用支付结算工具意识,改变农民对支付结算知识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现象,真正实现农民懂结算、会结算,让农民朋友从实际业务办理中切身体会到结算速度的作用和效益。因此,应该立足长远,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把宣传支付结算业务作为日常工作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可以联合乡镇和村委两级组织,利用赶集期间农村群众聚集特点,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如宣传画、宣传折页,还可在营业网点利用电子显示屏和电视播放宣传片进行宣传。
    (二)加大创新力度,开发符合农村实际的支付工具
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契机,结合农村经济特点,增加和完善银行卡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富有特色的农村银行卡。一是完善现有的银行卡服务,不仅能够办理现金存取和资金划转,还可以在农村医疗社保、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惠农补贴间自由查询和资金结算,实现多功能“一卡通”。二是加强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移动支付与融资、信贷业务模式的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金融(网上、手机、电话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推出属于农民自己的新型金融结算工具,打通农村地区结算走向网络科技化的通道,为农户和农民工提供高效种类多的结算服务。 
    (三)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自助投放力度
    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乡镇营业网点安装ATM等自助机具,方便农民存取款,以强化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化建设为基础,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
    (四)加大技能培训,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人员配备较少,临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客户对金融业务的了解。应加强对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柜员的结算业务知识和风险意识培训,培育一批熟悉结算业务、规范业务操作并具备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的需求推介不同支付工具能力的临柜人员。鼓励柜员既能对每次新的结算产品进行有效促销,引导农村地区经济组织和农民逐步减少现金交易,又能根据不同途径的不同收费标准,站在本行的角度进行结算成本节约创造效益。

(作者单位:芷江农村商业银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