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县级行社拓展城区业务的思考

点击数: 时间:2013-12-26 作者:王名吉 来源:本站原创

    农村信用社在历经几轮改革之后,经营管理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经营利润不断提升。然而,在业务发展上,县级行社城乡两个市场发展很不平衡,城区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在激烈的金融同业竞争中,如不及早调整经营方向,就有被竞争对手甩下的可能,发展前景令人堪忧。本文试就如何拓展城区业务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信社城区业务发展现状

    城区一般都属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建设项目多,资金市场需求旺,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普遍较高,历来就是金融机构必争之地,各家银行都把城区作为抢滩发展的前沿阵地,纷纷通过增设网点、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强化形象建设和宣传等手段,提高核心竞争力,竞争局势渐趋白热化。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和严峻的挑战,长期扎根农村的农信社在拓展城区业务中优越条件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思路落后。部分城区社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营销环境等因素缺乏综合考虑,对地方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要求反应不灵敏,导致市场定位模糊,经营取向不明,发展思路不清,管理没新意,经营无特色,缺乏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差别化的服务,致使业务发展缓慢。然而,就在农信社忙于应对改革时,各家商业银行盯住了城区这块“蛋糕”,将业务发展重心放在城区,瓜分优质客户资源,抢占了城区市场先机。这使如今农信社拓展城区业务,争夺优质资源和稳定优质客户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二)网点建设落后。城区是金融业务的重心,各家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纷额,大手笔、大投资,把业务拓展目标放在城区网点建设上,以打造精品网点稳站城区市场。而城区农信社服务网点“星星点点”不可谓少,但网点形象总体档次不高,布局缺乏整体规划,环境不够宽敞舒适,硬件设施建设、品牌宣传和形象设计与商业银行存在差距。部分城区农信社网点业务长期徘徊不前,网点资源未有效发挥,效能低下。

    (三)创新能力落后。与商业银行比,虽然近年来,农信社开始涉足中间业务领域,但还局限于一些代收、代付业务,代理类业务只有代理保险、代收代付财政性惠农资金和少数企业事业收费;金融产品自主创新薄弱,特色产品、品牌产品短缺,综合功能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尤其缺失,虽然科技含量较高的金融IC卡、社保IC卡等业务迅速发展,但理财业务等业务品种还未开办,中间业务市场份额较少,难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综合化、优质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营销策略落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改变了信贷营销策略,贷款投放逐步趋向地方市场,信贷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金融机构之间优质客户争夺战不断加剧。部分农信社认识存在偏差,仍就是老思想、老套路,缺乏主动营销意识,竞争意识、竞争机制,市场调节手段都还不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利率定价缺乏科学性、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担保方式还是停留在房地产抵押为主,难与市场、客户形成有效对接,市场渗透力弱,而票据融资、仓单、订单、商标品牌经营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贷款模式还未成熟建制,资信评估、代客理财、投资咨询等新型服务尚未起步。

 二、拓展城区业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县城已成为各家银行抢占业务的必争之地。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广大农信员工普通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明确市场定位、调整经营战略、强化金融服务,集中优势资源,创新经营管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调整发展思路。随着农村金融改革方向明朗化,农村金融组织日益多元化,农信社“一统农村天下”时代已经结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信社必须顺时应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增强加快发展城区业务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将战略重心从农村转向农村城乡并重,确立“巩固农村,拓展城区”的战略思路,把发展城区业务作为农信社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的支点,通过在政策和人财物资源方面的必要倾斜,全面加强城区网点建设,倾力将城区网点打造成为农信社的经营龙头、服务样板和品牌示范,促进城乡农信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二)找准市场定位。一是实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要坚持以发展客户、拓展市场为目标,以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个体商户、产业化龙头企业、产权明晰的民营企业为重点,从自已身份实际、资源条件、区域经济特征及市场需求出发,理性定位,找准经营发展支点,量体裁衣,搞好市场调查和细分,优选出自身的目标客户,大力加以培植。二是实施居民化的服务策略。城区居民金融需求潜力很大,但琐碎而分散,服务成本较高。商业银行的目标主要是大客户、高端客户,对一般居民零星分散的金融需求或不屑一顾,或精力不济而不能满足,这给金融小机构对接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城区农信社应善于寻找“市场空白”,做没人做、不愿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实施居民化、社区化服务策略,将经营服务重心转向社区、居民,找准市场结合点和服务切入点,挖掘市场潜力,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天地。三是实施“以零售为主”的市场攻略。限于金融小企业的身份特征,决定城区农信社参与市场博弈必须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应立足“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坚持以小客户和零售业务为主,把城区居民、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作为受众主体和基本客户,在此前提下,兼顾个人高端客户和龙头企业客户,培植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体。   

     (三)优化网点资源。按照竞争、效能、安全、发展的原则整合城区社网点。对城区网点进行全面改造,改变“网点多、人员多、质效差”的状况,重点应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合理布局。要注重网点设置的效益性、安全性、成长性,对地处偏僻,房屋简陋,设施极差,面积狭窄,业务量小,安全隐患大等难以改造的城区网点进行撤并,克服网点布局的盲动性、随意性。二是紧贴市场。网点布局要围绕目标市场和客户来筹划,且要有前瞻性,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中心闹市区、商贸集市区,对一些新兴的专业市场、居民生活区、园区、校区等金融需求潜力大的区域也应择机设点,筑巢引凤,提供近身、贴心服务,有的放矢地培植客户群体。三是精计成本。坚决摒弃不计成本、靠数量比拼争夺市场的做法,坚持以效益为标尺,宁少勿滥。同时要合理设定每个网点的服务区间,尽可能地放大网点服务的辐射区,既要避免服务空间重叠,又要避免服务断层。四是打造精品。要抓住全省农信社新标志推广应用的大好时机,从定址选点,门面改造,室内装璜,标识设计等入手,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装修,积极打造全新的网点形象,以崭新的外部形象提升农信社的品牌形象。通过对网点改造升级,打造“标杆化”精品网点,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提高市场份额,抢占城区经营市场。

      (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过程牢固树立质量至上的理念和发展宗旨。对城区网点实行扁平化管理,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提升流程化管理转变,将流程再造覆盖业务品种、业务流程、组织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形成操作性强、风险可控、竞争力强的经营管理体系。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向提升质量转变,既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又要防止规模冲动,注重提升质量和转变方式。一是建立客户资源库。全面开展客户信息调查,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个体商户,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档案,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要在细分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二是实行差异化管理。差异化管理的内容应涵盖信贷、存款、中间业务、风险资产处置等方面,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根据网点地域特点、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设施等条件实行差异化经营管理,重点要在信贷经营上体现服务创新,减少审批链条,提高办贷效率,与其他金融同业的竞争中争得主动权。

    (五)强化金融服务。一是要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建立长效的创新机制,打造创新型的人才队伍,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研发各类金融产品并建立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营销对策。二是加大创新中间业务发展,开办多种业务品种,特别是要推广对理财类、信息类等中间业务,逐步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提高中间业务在综合收入的占比。三是要突破传统的柜面服务,提高科技服务含量,依托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提高业务处理和运作效率,以高效、快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市场。四是要提升服务水平,在城区营业网点推行柜员制,一方面可以方便群众,另一方面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业务竞争能力,应对其它金融机构对信用社带来的冲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