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的发展期,在继续秉承服务 “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业务发展增长速度与县域经济增长、员工自身素质与先进经营管理理念脱节,不良贷款“双控”管理压力大等难题。笔者结合基层从业实践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形成的原因
1、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社会诚信环境虽得到改善,但由于部分人对个人信用的不重视,农村相互比照心态的影响,加上目前金融法规不健全,没有形成对借款人赖帐不还形成有效制约,致使部分有钱人也加入到“老赖”队伍。其次《担保法》、《物权法》的相关规定,使金融部门在采取法律手段追索因管理不慎形成的不良贷款债权时,对“老赖们”钻漏洞处于被动。最后有些党政机关部门和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不高,打一些金融政策的擦边球,没有为老百姓树立起一面旗帜,使一些地方信用环境得不到根本性转变。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中,承担一些政策性的任务。因部分农业产业的生产周期长,后期投入大,受市场、自然灾害和产品价值的影响,极易产生贷款风险。如某市90年代初期农民大力发展烤烟种植,近几年部分乡镇进行金银花种植,后因产品质量、市场等因素使部分农户经济陷入低谷。
3、信贷管理执行力的影响。一是贷款新规执行欠到位。贷前没有对借款人的营运资金、总需求和现有融资性负债情况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等真实财状况进行尽职调查。在风险评定和审定环节,没有综合考虑借款人现金流、负债、还款能力、担保等因素,合理对金额、期限、利率、担保和还款方式等作周详的评判。二是信贷档案管理欠到位。在信贷档案管理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存在着信贷档案不完整、记录要素不全、信息反映失真,没有明确的存档、检查、借阅制度等问题;三是“三查”制度执行欠到位。贷前没有全面详细的进行贷前调查。贷时因碍于情面,部分人不敢或不愿提出自己的异议。贷后存在着“重放轻管”的现象。四是员工素质欠到位。人员观念和素质跟不上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需求,少数信贷人员职业道德差,责任性不强,利用手中的便利,钻信贷管理的漏洞,发放“人情、跨界、超权、先斩后奏”等违章贷款,没有从源头上把好关。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合规文化的培育机制。一是营造员工良好的学习氛围。知识点亮人生,学习成就未来。农商行应举办多种形式、多方法的培训,使员工在不断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在选人用人上,应制定严格的选人用人机制,从德、绩、能等方面制定一套科学的岗位用人流程。三营造权责分明的工作流程。建立一套完善的从“调查、审查、审批、监督”等岗位和各个环节的权责工作制度,将每个岗位权责进行量化、细化、使各岗位职责权力明了,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建立严格的信贷操作机制。一是严格贷款评级授信基础工作。评级授信是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生产运营情况、偿还贷款能力等指标的综合反映,是衡量贷款风险的尺子。因此应建立专门的评级授信部门和工作人员,只负责对辖内客户的评级授信的维护,避免为放贷而评级授信,从源头上杜绝贷款风险。二是严格审贷分离的操作程序。农商行应设置大额贷款前、中、后三级审贷分离的贷款操作流程,前台岗位负责对贷款客户的调查分析,中台岗位负责对贷款风险性进行审核,后台负责对贷款主体、用途、资料等相关事项进行合规、合法审核。三是严格贷后日常管理。在贷后管理环节,要严格遵循贷后管理的相关操作要点和贷后管理的相关法律要求。四是严格落实贷款的“三查”制度。贷款必须严格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等管理程序,健全各环节之间互相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控制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的疏漏,严把贷款出口关。
3、建立科学考核的激励机制 。为加强信贷人员管理,提高信贷人员“法律、风险、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一是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制度。为提高信贷人员贷款风险防范责任意识,设立信贷员岗位风险基金个人账户,将给予信贷人员的奖金划账到岗位风险基金个人账户,再按贷款到期收回率进行一定比例返还。二是提高违规贷款处罚执行力。对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应提高处罚力度,建立违规发放贷款处罚高成本机制,形成不敢违、怕违规的氛围。三是完善贷款赔偿制度。对造成风险的贷款要查明原因,按照贷款操作流程逐级追究相关人员赔偿责任,以强化各个环节责任人对贷款调查、审批和发放的责任心。四是建立员工职业规划蓝图。员工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引擎,只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是员工施展才华的舞台,才会在岗位上施展拳脚。
4、建立灵活的清收机制。一是加强责任清收。对因信贷员岗位轮换后形成的不良贷款,采取“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办法,由原放款责人负责清收,尤其对违规发放的贷款,责任人应实行停薪、停岗、停职限期清收。二是借力行政清收。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调动公、检、法、司及工商部门等力量,帮助农商行大打清收不良贷款的攻坚战。在清收不良贷款活动中,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相结合的手段,重点抓好“逃债户、钉子户”的不良贷款清收,既达到清收不良贷款,又促进规范和整顿农村金融秩序的目的。三是“放水养鱼”式清收。对因市场因素导致借款人贷款不能按时偿还,借款人诚实信用的,可采取“雪中送炭”,再注入新贷款的办法,让借款人重新启动起来“爬上坡”,达到促进搞活企业与降低不良贷款“双赢”的目的。四是提前介入式清收。信贷员要加强贷后管理,对生产经营等每况愈下且逐步恶化的,要及时采取措施紧盯借款人,能收回的提前收回,不能提前收回的要及时完善担保手续,提前保全信贷资产。五是实行“债权拍卖”式清收。将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梳理建好台账,采取拍卖等方式交给相关单位或专业机构清收,最大限度清收不良贷款。
(作者系洪江农商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