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展’就是取钱的意思,‘存展’就是存钱的意思,‘又办样第业务呀’就是‘请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三锹乡三锹村支书吴永林耐心地向三锹支行员工讲解当地苗语,三锹支行参加听讲的员工一边认真记录,一边大声地跟着朗读。
三锹乡位于靖州县与贵州省锦屏县交界地带,是靖州县最富特色的苗族聚居乡,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发源地,三锹乡地势偏远,交通闭塞,全乡总人口仅6000余人。近年来,该乡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在家的多是留守老人及儿童。很多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苗寨,不会说普通话,这就为三锹支行开展业务和推进“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带来了困难。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不会说汉话的老龄苗乡群众,三锹支行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开设苗语学习课堂,积极号召支行懂苗语的本地员工或邀请当地村干部做苗语课堂讲师,与村支部联合开展上党课、学苗语等活动,向不会说苗语的员工传授苗语,向不会讲普通话的老百姓介绍金融知识和产品。
“我1981年参加村内工作,1992年入党,我的初心就是建设美丽家乡……”在苗寨长廊里,今年68岁的退休村干部杨秀珍用苗语讲述自己在农信社的支持下,近30年来帮助村民发展养猪产业的经历和故事。10余名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和三锹支行员工围坐在一起,认真听讲。长廊里,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苗族有五个支系,我们三锹乡的苗族属于‘花苗’分支,我们的‘苗族歌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三锹村妇女主任潘玉蓉高兴地说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每周开设两节苗语课,每次学习近3个小时,三锹支行的员工都求知若渴,意犹未尽,希望学到更多苗语,了解更多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苗乡的父老乡亲。
“我们唱苗歌吧,苗族没有文字,我们都是以歌会友,我们的文化也是以苗歌的形式传承。”村里的老党员吴谋成提议,大家纷纷附和。“十八邀娘去担水,脚脚踩到跟古岩,蚂蚁要横中街路,一路铜钱一路岩……”优美动听的《担水调》飘扬在锹里苗乡的天空,那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也早已架在了大家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