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微观上为单位领导提供最为直接的决策信息,宏观上为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制定货币政策、实施监管、进行金融调控提供最有力的数据支持。当前,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农信社由于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基础统计数据的取数又不够规范,数据统计工作质量已难以满足监管要求,随着监管趋向严格,如何提高统计质量,做好统计工作,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统计队伍是农信社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状:现行机制难以满足监管需要
一、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当前,县级行社没有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不重视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员不足。基层信用社网点未设置专门的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一般由信贷内勤或会计主管兼职担任,而县级行社统计岗一般只有一人,并未按监管部门的要求设置A、B岗; 二是对统计员的选拔和培养不够重视。各县级行社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重“数据”不重人才,没有做到有计划地培养和选拔统计员,统计人员的任命和调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统计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
二、贷款科目设置不够合理。农信社信贷系统存在着贷款类科目设置不全,部分会计科目与统计指标不一致的问题,难以真实反映贷款的投向和期限。目前我省农村信用社实际在用的贷款科目仅由七个贷款种类组成,即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其他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而对当前一些常见的贷款种类如:住房贷款、消费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等等,却并未设置相关科目,造成这些贷款在会计核算时只能根据贷款方式及贷款用途的不同分别放在农户贷款、其他贷款等科目核算。同时,信贷系统中不良贷款科目未按期限及贷款方式进行分类设置,这就使得无论是短期或长期、质押或抵押的正常贷款,在形成不良后一律转到逾期等不良贷款科目,无法再区分贷款期限及贷款方式。显然,科目设置不够全面导致系统不能正确反映贷款的投向和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信社发放的贷款已涵盖了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住房和消费等区域。按现行科目归类,无法真实反映这些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也使得统计人员在统计时无法在会计报表中直接获取数据,只能利用贷款台账进行手工检索统计,劳动强度极大,并且准确率不高。
三、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贷款专项统计无法在综合业务系统或者信贷管理系统中自动取数,只能由统计人员利用单机版信贷系统生成的贷款台账结合手工检索统计。而基层信贷人员录入的基础信贷信息往往严重残缺或失实,取到的数据根本无法满足专项统计的需要,使得统计人员要进行大量手工统计工作。而且由于统计人员往往身兼统计报表和1104系统报表等多口径不同要求的报表上报工作,在月末、季末等各类数据集中上报时期,统计人员短时内劳动量极大,难以应付,也容易造成统计数据失真。
四、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农信社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仍不够完善,缺乏健全的统计工作奖惩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和专业化培训辅导制度,导致基层信用社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的问题。不少统计人员身调动频繁,业务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对统计制度掌握不透彻、不详细,工作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实际上,统计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会计、信贷业务能力,还要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难以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金融统计需求的统计队伍。
对策:亟需强化科学技术支撑
一、科学设置会计科目。为适应信贷支农服务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监管部门信息统计的需要,农信社应尽快对信贷科目进行顶层设计,全面、准确地反映贷款类别。根据贷款的实际用途合理增设各类科目,如个人消费、房地产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农性质的贷款科目。省联社要给予县级法人行社一定的自主权限,以满足各行社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个性化需求,使得科目的设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应贷款的实际投向,确保各类数据能够更加准确、翔实。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县级法人行社目前的统计工作手工劳动占比仍然较高,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管理工作的需要。省联社应不断强化科技投入,组织科技人员攻克技术难关,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信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使业务系统中的统计功能与人行、银监局等监管部门统一要求的标准口径一致,达到数据衔接和共享的目的。要使统计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将业务数据直接转换为相关统计报表,并自动校验。这样既可以将大量人员从低效的手工统计中解放出来,又提高了数据统计工作质量。
三、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当前基层信用社统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对会计报表体系和统计项目不够熟悉,很难保证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为此农信社必须建立和完善统计培训制度,不断加强对统计员的培训力度。一是定期举办培训。每年举办一到两次统计员集中培训,县级行社要围绕日常统计工作要求、主要监管指标、监管要求、常用报表展开培训,不断强化统计人员的基本素养;二是开展专业培训。县级行社应根据实际需要,对某些特定报表中存在的自身难以解决的难点,聘请统计专家做深入讲解,还可以将统计人员外派至统计业务先进行社或上级部门进行交流学习,以提升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四、建立和健全统计管理机制。一是健全激励机制,县级行社应充分考虑统计工作质量与统计人员的待遇之间的关系,对统计员的统计工作进行科学考核,设置统计员岗位津贴,并对年度考核在前几名的统计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提升统计人员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二是建立稽核检查制度,县级行社应当定期对辖内的统计工作展开稽核检查,及时发现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校正,确保数据和报表的真实性;三是建立统计员“储备库”,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和选拔统计员,将专业素养强的新进员工纳入到“储备库”中来,充实统计员队伍,以适应农信社的轮岗交流制度。
统计工作服务于领导决策,统计信息是否精准关系着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统计工作质量与农信社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信社务必抓好统计工作,加强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统计工作质量,使报表数据真正起到辅助经营决策的作用,实现自身又快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