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双刃剑

点击数: 时间:2015-04-08 作者:南岳农商银行:蒲声雯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即区别于旧,”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权威人士将“以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展思路大转折:第一次是从革命战争到建设国家;第二次是从计划体制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之前持续40余天的地方两会上,“新常态”一词在多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被提及。

        两会上,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一句“银行也是弱势群体”引发了广大争议,但从当前银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银行的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赚钱”。下面笔者就新常态下,农信社(农商行,下同)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以下分析。

        从“新”到“常”,中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这是一个经济转型转轨的过程,对于银行行业来说,适应新常态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将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将带来不少机遇。

        第一,利率市场化。专家学者称:“没有利率市场化,就没有真正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银行。”从长远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拓宽思路,细分市场,推动其业务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短期而言,这无疑导致资金成本持续攀升,利差逐步收窄。同时,居民和企业存款日趋理财化的趋势对银行存款的增长也带来严峻挑战。总来说,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金融牌照管理制度等一些制度逐渐放松,实际上都是要激活银行的市场基因。然而,这对我们长期靠标准息差吃饭的农信社来说是一强烈冲击,考验着我们的内部管理能力和业务转型能力。

        第二,宏观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现已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平稳增长,进入了个位数的增长年代。而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银行业也步入了稳健增长的“新常态”时期,过去拼规模拼速度的外延式道路已步入死巷。目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企业经营面临成本上升,库存增加,利润下降、现金流紧张等诸多问题,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反弹。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的预警和把控能力,打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攻坚战。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银行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新常态下,国家仍然强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繁荣,这对一直顶着“农”字头的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扶持势必有利于其提供更加多元,更为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巨大的活力。

       第三,互联网金融。2013年,各家电商纷纷开创自己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个人理财,网络贷款等。互联网金融依靠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利用移动支付,P2P等新模式,突破传统金融概念和货币创造模式,打造出一种实时性、便捷性、低成本的新兴金融。它弱化了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冲击了其收入来源,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新一轮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农信社可以借“东风”,围绕流量,平台和数据,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经营管理模式,抓住机遇,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以克服其固有的地域环境,打造普惠金融。

        中国步入“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银行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端是挑战,一端是机遇。我们既要有直面挑战的信心,更要有善于在新常态下捕捉机遇的能力,用勇气和智慧磨好这把双刃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