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稳步解决“三农”问题变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民生改善,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措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着繁重的任务。当前,需要着力发展壮大农村金融,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以及农村改革的进一步融合等问题,显得意义重大。
一、引言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力的抓手和着力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也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需求。现代经济和农业的核心都是金融,农村金融被看成是现代农村经济领域的核心内容。
当前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基础已经存在,且显得迫不及待。从后金融危机阶段来看,国内外农业发展也发生了较大变得,新形势需要国内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必须创新农村金融、完善和改进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步深化农村金融领域的创新和改革。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都在逐步整合海量信息,消除传统金融模式的成本、时空约束,能够稳步地推动金融服务和模式的创新,健全金融市场以及推动改革金融结构。
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特点
(1)创造性。创造性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最本质特征。在这种创新中,提出的新理念、开发的新产品、重新组合的新要素以及新建的资本运作模式等均是创新成果。
(2)积累性。创新农村金融产品需要逐步累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它是按照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升华既有的金融产品的过程,能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稳步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3)市场性。它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农村金融产品要立足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转环节和流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立足于市场需求,产品的设计和组合紧紧围绕市场变化,将同类产品的市价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参照,成败标准是金融机构所得到的实际商业利益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
(4)高投入性。它指的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过程中,要完成诸多环节的设计,而这些都要获得充足资本的支持,在持续创新的过程中,要持续地提高投入的程度和强度。
(5)高收益性。它指的是金融机构经过一定创新而设计出了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产品垄断现象,强化了竞争优势,提高了社会效益与经济利润。
(6)高风险性。在产品研发、开展市场推广和调查社会需求方面,都要投入大量费用,产品设计面临一定的市场、技术、道德、社会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风险。
(7)农村性。产品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对象是农民以及发展农村经济两大主体,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在设计金融产品时要将土地经营使用权、林权以及农房所有权等当作抵押物,风险防范机制的主体是农村联保担保机制:如“公司+农户”、“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以及“公司+农户+中介组织”等,伴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变化而调整产品周期。
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困境
1. 农村金融创新主体单一,创新机制不够
农村信用社是创新的主要载体,整体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进行这方面的创新。此外我国农村金融还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对来讲极度缺乏信贷资源,所面临的竞争压力非常小,信贷资金呈现空心化态势,农村地区投入的信贷资金较少,不仅没有补充农村原本十分匮乏的资金,且通过吸收农民存款的方式,持续抽离农村的资金。
2. 农村金融环境不够健全、缺乏足够的创新基础
产品内容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只是在农村地区简单地推广城市里面的金融产品,缺乏有特色的产品内容,不能有效地吸引农村消费者,也就满足不了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3. 基础建设不足,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稳步发展
广大村镇严重匮乏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农村的电脑普及率以及宽带普及率都少于30%,超过七成的农村群众不具备科学的互联网知识以及运用互联网的技能。缺乏信用体系及其基础。当前农村金融不够完善,重点是传统形式的业务:银行吸收存款,发放取款,缺乏投资、保险以及理财等多种服务,总体而言信用体系不够完善。
4.坏账率高发风险
互联网金融公司借助大数据风险控制以及互联网技术优势,收集多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对小微企业、“三农”客户以及个体客户等,发放较低的信用额度。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依旧持非常保守,信用管理过于苛刻,然而坏账率却居高不下。
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可持续之策
(一)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农村金融创新
农村很多地方都推广了互联网 ,不少地方还变成了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业务重要板块,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已是必然趋势,最关键的是市场开放。如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刺激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全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电商积极地为农村提供服务和商品,加速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模式、产品创新,发挥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优势,充实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等。
(二)传统金融产品创新与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并行发展
第一,开发和设计资金存款类型的理财产品。积极地回应农村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增加消费者的回报率,提供个性化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如活期余额方面的理财产品、银行卡活期定期自动以及银行卡存贷款方面的互转产品;和基金公司进行合作,设计门槛较低的理财产品等。比如可以普及农户联保贷款以及小额信贷,改进贷款担保模式,拓展贷款担保抵押品的种类;探索和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研发和设计网络金融产品,打造完整的产品链条,增强农村金融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研发和设计中间业务方面的结算产品。快捷、安全、方便的互联网在线支付结算产品可以让客户在家搞定多种支付结算问题,快速地增强客户的忠诚度与粘性。和燃油、供电、交运以及通信等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研发设计移动支付类的结算产品。
第三,建设互联网融资平台。要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打造和改进互联网融资平台。如建设供应链金融平台,为相关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提供支付、资金管理以及结算等诸多金融服务。
第四,打造互联网支付渠道。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布设ATM、自助终端、POS、CRS等诸多类型的电子银行机具,扩大支付渠道;积极建设VTM远程柜员系统、加速开发和建设微信银行等在内的多个移动支付平台;优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电话银行等。
第五,打造和完善互联网电商平台。构建资讯平台,能够在线及时发布多种农产品信息;打造农产品安全交易的平台和渠道,促进产品流通。借助电商平台获得消费者、商户的资金链、物流以及信息流等方面的海量数据,通过分析相关数据,为广大消费者及商户提供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了“融e购”电商平台以及“善融商务平台”等。
(三)外部监管、司法干预和市场自律应形成合力,为农村金融创新搭建安全网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稳步发展,要发挥法律。监管等制度的作用。第一,监管要牢守风险底线,考虑到互联网金融影响系统性风险的双重性特征,要特别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第二,探索有效合理的监管体系,在规范和鼓励、防险与培育间做出巧妙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打造带有普惠特色的农村金融安全网,要强化与司法机构的合作与协调,加大打击网络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市场主体的市场自律。(作者系衡阳县联社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