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是农商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穷人的银行家》读后感

点击数: 时间:2020-06-01 作者:黄星 来源:祁阳农商银行

第一次听闻“格莱珉”这个词语,是在2019年初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女性创业贷”业务的新闻里,当时并未深入地去了解它的运作模式和理念。此次,借着省联社书香银行读书活动的契机,我带着疑惑翻开《穷人的银行家》一书,细细品味和寻求答案。

一、对格莱珉银行的认识

这本自传,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济世救民、造福苍生的格局与胸襟,颇有古之圣贤“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意味。在美国任教期间,为孟加拉建国东奔西走、多方联络;建国后放弃美国优渥生活,毅然投身祖国建设;从类似于孟加拉“发改委”的计划委员会辞职到大学任教;把大学课堂搬到乡村,推动建立格莱珉项目,致力于消除赤贫。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因此,我觉得尤努斯教授与其说是以银行家的身份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倒不如说是以其社会活动家的身份而获得各种荣誉,来得更恰如其分。

格莱珉银行,又称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一家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和发展的银行。格莱珉无疑是伟大的,它在孟加拉国这一自然灾害频发、人口众多的落后国家,创造了一项奇迹:格莱珉颠覆了几百年银行业的法典,面向遵守“遮蔽”规矩、长期被禁言的穆斯林妇女们,甚至是乞丐,至2004年累计向380万家庭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4.6亿元(成书之日),还款率达99%,创办30多年来只有3年出现了亏损。客观上来说,格莱珉更多的是社会化的银行,而非商业化的银行。格莱珉本身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服务社会、服务最底层的穷困人群,更多的是其社会企业的属性,其对盈利的要求,仅是为了维持本身的长期存在,远低于其对社会效益、社会目标的追求。格莱珉极低的资本回报率和追求的社会效益,就是明证。

二、格莱珉模式的启示

格莱珉模式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模式也被成功复制到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其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个人也被誉为“世界普惠金融”之父。在中国,2018年格莱珉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了战略合作,建立了普惠金融创新实验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中国“最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商银行,其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市场地位,与格莱珉用心服务最底层民众有着相当的共通之处。格莱珉模式又能给农商银行的普惠金融之路带来什么启示呢?

(一)普惠蓝海大有可为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普惠金融”写入党的决议,凸显了党中央服务民生、发展民生的决心。格莱珉为社会最贫穷的人群发放信用贷款,并最终实现了自身可持续的发展。格莱珉三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普惠金融大有可为。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逐步下沉重心,向农村渗透,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从另一个方面也佐证了普惠金融是一条康庄大道,“穷人”信贷的风险更容易控制。作为“草根”银行的农商银行,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呢?

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传统优势和先发优势,其历史传统、市场定位和竞争方式,都决定了必须发展普惠金融,担负起中国式普惠金融的责任。农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政治任务、责任担当,更是农商银行自身未来战略转型、夯实业务基础的重要机遇。一是从战略定位看,长期以来,农商银行深耕本土,战略定位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客户。二是从客户关系看,农商银行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与当地客户接触机会更多,人缘地缘优势更有利于同三农、小微客户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从组织架构看,农商银行比大型银行的组织结构层级相对简单,决策链条较短,在制度和流程上更为灵活,可以更好地满足三农、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

(二)普惠金融需要情怀

普惠金融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即便借助新技术,它的工作量比批发业务、对公业务还是要多得多,给从业人员带来的“麻烦”也更多。我记得,书中列举了格莱珉一位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安排,从早上7点至晚上7点12个小时,不停奔波于各中心、客户之间,日复一日,所要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书中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女员工,家人以为她是在高大上的银行办公室办公,不料却是在乡村里与最贫困的妇女打交道。同时,格莱珉员工的薪酬低于同行。这些都需要普惠金融工作者怀着对社会、对民众、对穷人的真感情去克服。

农商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是农民省吃俭用,把辛苦积攒的一元一角入股信用社,支撑农信社开局起程。在与农民朋友的存贷往来中,农信社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进入21世纪后,农村信用社大面积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其日趋商业化的本质却让信贷资金越来越脱离底层农民,做回报率更高、更加省事、更加高大上的银行业务去了。格莱珉银行提倡所有的客户经理不能整天呆在办公室里,而是要挨家挨户的上门服务。这跟我省农信系统正如火如荼开展“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的做法不谋而合。这不仅是饮水思源、知恩反哺的责任担当,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只有怀着这样的一份真感情,才能真正把“党建共创、金融普惠”做实,才能在普惠金融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三)普惠金融是差异化发展

在竞技体育领域,有个词语叫做错位优势,即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一方通过战术的变化,在局部形成以自身的优势挑战对手的劣势,从而形成局部优势,进而取得胜利。对于银行业来说这个法则同样适用。格莱珉银行的服务对象、无抵押贷款模式、小额信贷,是传统大银行不愿意触碰的“麻烦”,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差异化发展策略。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形成错位优势来应对激烈的同业竞争,这在我国是有成功的先例的,如浙江的路桥模式、“小而美”的乐清模式。作为农商银行,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守自身定位,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覆盖面广、人缘地缘等优势,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依托“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大力实施增户扩面战略,有计划、分步骤、按区域地进行精耕细作,彻底改变原来在网点“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有效对接客户需求,才能不断提高业务渗透力和市场占有率,真正把农村金融市场站稳守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效应的双赢。

(四)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就是寻找生机和出路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妇女为主体,五人小组联保,每周分期还钱,按照贷款额的5%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按期还款以后还可以接着贷并可以提高借款金额,可以无限期地循环贷款。这在当时的银行业不得不说是一项重大的创新,甚至是“离经叛道”。可以说是创新铸就了格莱珉的辉煌。农商银行要通过创新产品、下沉服务,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实际,逐步摸索适合辖内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一是产品创新。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针对普惠金融客户“短、小、频、急”以及抵押物少等融资特点,通过细分客户,细化产品,研发适合客户需求、风险可控的多元化、特色化金融产品。二是风控创新。从资信调查、贷款流程、贷款追踪、违约评估等多个方面重构全新的风险评估体系,以便适应普惠金融业务特点与产品特征。同时,尝试引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与商会、协会、当地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单位合作, 共同承担业务风险。三是技术创新。大力引进互联网技术,降低服务成本,延伸服务半径,推动线下产品的线上化,构建以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支撑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