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之情怀、方法、行动——《穷人的银行家》读后感

点击数: 时间:2020-06-01 作者:李刚 来源:汨罗农商银行

借助省联社2020年读书会活动的契机,我认真阅读了尤努斯教授《穷人的银行家》一书。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尤努斯教授30多年一直致力于通过小额信贷方式使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是以经济学家和银行家身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第一人。

读完《穷人的银行家》这本书,通过与尤努斯教授所创建的格莱珉银行模式比较,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未来工作的开展有了更丰富的想法,正是因为这些理解和想法,让我更清晰地触摸到了人生的价值线。

心怀大爱 兼济天下

尤努斯出生在吉大港市,因为家境富裕,自打出生以来就是无忧无虑,他受到了最高等的教育,有着绝对的权利去选择前途光明、一帆风顺的人生,但正是这样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却坚信,借贷是人权,是穷人也应拥有的权利,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脱贫致富的事业,一个经济学家却孜孜践行着慈善家的理念。

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出身和尤努斯教授何其相似,从小丰衣足食,接受了最好、最全面的教育,不同的是,我们很多人不问世间辛酸,不懂人间疾苦,拥有的很多,却理解的太少。我们习惯于日复一日的荒度,沉迷于做一条“没有梦想的咸鱼”,似乎如此了结一生便已满足。

在读到教授走进一个个破旧的屋棚为无助的人们遮风挡雨的情景时,我不禁反思,农信人的日常工作中,会见到许许多多褶皱而疲惫的农民面孔,我们的态度又是否是嫌弃和麻木呢?而这种麻木是否本身也是一种金融隔离,也是一种权利歧视呢?

我一直觉得,热爱、梦想和思考是人一生最弥足珍贵的东西。格莱珉模式在孟加拉国的建立和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正是因为尤努斯教授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怀揣着消灭贫穷的梦想,对格莱珉模式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才最终得以成功。

今天我们农信工作的价值应当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如何用金融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帮助更多的勤劳农民实现梦想,这也正是我们农信人存在的意义。

我坚信,有“三农”的地方,就是农信人的价值所在,在“金融普惠”这一政策红日没有照到的最后一公里,正需要农信人充当点灯者,用微小之躯发光发热,将百姓银行的温度一点一滴地传到千家万户、暖进农民心里。

创新方法 社群主义

格莱珉模式的成功不仅因为尤努斯教授怀着改变穷人命运的理想,更离不开他创立的带有很强自立能力和社群主义的一系列制度。

首先,格莱珉每个借贷者必须自发组成一个无亲近关系的“五人小组”,而且这个小组的成员都要经过培训和考试。五人小组之外的单独个人无法获得贷款,如果小组内一个组员无法或者不愿偿付贷款的话,其他人就没法申请贷款了。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运作方式,不仅将银行的风控压力转移到了小组内部互相牵制,以群体压力促使单个贷款者按时还款,同时小组成员也能相互扶持和保护,风险变得更为可控。

其次,贷款周期为一年,每周分期还款,并且每周定存一笔小组基金。每周还款不仅降低了违约的风险,还在无形中给借款人施加了“还款”压力,使他们处在一种相对紧迫的状态下,不断地提醒他们要更为努力地工作,以克服人在安逸状态下的惰性。

同时,他们每周举行还款会议,举行“中心”会议。会上不仅讨论贷款业务,也会涉及生产、经营、教育等等,这使得他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了解、通力合作,达到了金融与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互相交织,互相促进。

传统的放贷只关联个人或者家庭,这种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极为脆弱,容易受到个体的想法或者变化影响。而格莱珉的“五人小组”和中国农村过去经常探索的“五户联保”等模式,给了我一种新的启示,人会因为什么而离不开一个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社会化、社群化,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比如使用微信、接受教育等等。

我们是否也可以尝试将银行开进社区群众、开进农民家里,将金融融入客户血脉里,让普惠金融覆盖到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增强用户的黏性,增加客户失信违约的社会成本,营造出一个诚信的大环境,甚至是一个以金融为中心以农村为重点的自给自足良性增值的社群圈子,使得每一个守信的贷款者能享受到这个圈子里的独特资源,而每一个失信者将被圈子所排斥,这点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探索的方向。

落实行动 善始善终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懂得很多,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从教授的书中我们能得到答案,书中开头有句话很有感触:“当你将世界放在掌心仅以鸟瞰的角度去审视它时,你很容易变得傲慢自大——虽然你意识不到,一旦拉开距离,事物就变得模糊不清了。我选择以“蚯蚓”的视角,我相信,如果我贴近贫穷去研究,我会更深切地理解它”。

当尤努斯教授亲见赤裸裸的贫穷与血淋淋的死亡时,他发现那些在书本里看起来无所不能的经济学理论此刻却如此苍白无力。于是,他决定不再像其他学者一样继续沉迷于高高在上的学术,而是以“蚯蚓”的视角,走近贫穷,走进残酷的现实、走进千千万万个苦难家庭中去探索方法、寻找答案。教授用30多年的探索经历教会我们,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格莱珉模式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在一开始,尤努斯教授甚至都没办法靠近贫穷的妇女群体去讲述他的理念和项目,但他没有气馁和放弃,既然一群不行,就一个人一个人的开始突破。为了简化偿付的程序,教授要求格莱珉银行前线的工作者每周到村里的贷款者那里收款,同时也能获得最新的客户信息,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

很多人,包括我,把很多时间都花在精神的自嗨上,听讲座上的些许道理,读了几本好书,就以为自己升华了,大脑推演一番自我感觉良好,瞬间情绪高涨,却不曾创造任何价值,带来明显的改变。当我回首再去书中对话教授时,我才发现,无论你有多么高价值的想法,只有真正地开始去行动去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出属于自己的虹桥,才能到达人生的彼岸。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今天,在金融科技和信用数据无法完全覆盖的农村大地,正需要我们每一个农信人牢记使命,孜孜以行,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一步一个脚印,将普惠金融的种子撒播到每一片土地,打通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的神经末梢。

最后,借用牛汉先生的一首诗,与所有农信青年共勉:根/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但是我坦然/并不觉得委屈烦闷。开花的季节,我跟枝叶同样幸福/沉甸甸的果实,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