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就在历史中展现出了伟大力量,从早期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推进历史进步的农民领袖,近代战争中为名族独立而战的人民英雄,到现代为实现共同富裕用行动阐述中国梦的人民“领头羊”,无不诠释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作用,远在西周时期,周公就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时至三千多年后的今日,此方略仍然适用于社稷,也适用于银行工作中。
银行工作,服务业也。此服务有三:一曰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便捷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再曰服务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核心,提供全方位、宽领域、高质量快捷高效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序的条件;三曰服务人民,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自去年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火热地开展以来,农村信用社处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第一线,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站,最直观地接受了群众路线的洗礼。作为农信的一员,我努力做到了“三省吾身”和“常思己过”,以改进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作风问题,从自我做起,提升农信在人民心中的口碑形象,提升民众对我社工作的满意度。实践得出以“崇德尚礼,利民为本”作为银行工作人员践行群众路线的准则再合适不过。
所谓“崇德”,即崇尚道德。孔子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有竹林君子嵇康有言,“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做一个有德之人,则为“君子”,《论语》中“君子”一词重复出现了107次,可见从古而来,人们对做一个有德之人的追求是不断前行,从不间断的过程。作为一个银行工作人员,“崇德”之重更为显现,若银行工作人员无德,人民融集的大量资金则岌岌可危,银行的公众形象、信誉形象则会大大受损,直接冲击到银行运行的“信用链”,故倡之以德兴政、以德亲民、以德用人已是银行工作运转的推动力。道德又分之为公德和私德,在银行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下,做到“有公德”似乎不是难事,我们在面对公众监督时可以坦荡磊落,但更为重要的是公德不减、私德并存,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慎独”,能做到自我监督,才能真正“经得起诱惑”,成为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尚礼”者,孔夫子曰,“人无礼,无以立”。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有礼有节是做事的标准,更是为人的根本。信用社是窗口单位,柜台直接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我们展现的是个人形象,更是信用社集体的形象,我们在柜台内看人,柜台外的人也在看我们,我们看群众若是“傲慢无礼”,群众看我们则是“目中无人”,我们若觉得群众办业务没有条理,群众变便觉得我们没有耐心,我们若总是只求效率不求质量地完成任务,效果就会事倍功半。我们和群众相隔的那一面玻璃就像是一面镜子,投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剪影,有句话说得好:“我们在别人心中的模样,便是别人在我们自己眼中的样子”。故《礼记》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如果你做到了礼貌待人,别人同样也会以礼相待。
“利民为本”,心怀天下,乃工作之回归,工作之大目标也。《战国策·赵策二》有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信用社工作人员虽非执政者,却能积极参政议政,积极为国家、民族的进步献言献策。我身在基层,并非说无力“利民”。人生于世,各有其价值,“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当我竭心尽力地做好分内的工作,思想上把群众装在心中,行动上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上以群众为先,自然可以为群众做出实事。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人生短短数十载,仓惶而过,若事事只为自己着想,走完人生都会觉得它是破碎的,是不完整的。若能有所信仰,有高尚的追求,一以贯之,整个人生的充实感不言而喻。
此次群众路线活动的践行,自上而下地开展以来,“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大家,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共产党优良的传统和新的曙光。作为银行工作者,更需以“崇德尚礼、利民为本”来审视自己,慎思之,明辨之,而后笃行之!
(作者单位:桑植县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