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同时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人有了自由表达言论的广阔平台,也使一些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和企业的一些负面信息,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的中心,成为众矢之的。农信社作为经营货币和风险的金融机构,良好的社会声誉、稳定的经营环境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农信社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舆情信息工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为农信社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认为农信社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需要“四个强化”:
一、强化组织建设,打造专业团队。农信社立足“三农”,服务面大,舆情面广,同时舆情工作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对各类信息要具有高度地敏感性,因此必须组建专业团队,强化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舆情监测和处置能力。一是成立舆情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各部室经理为成员。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社会舆情事件的监测、处理及信息报告等工作。二是明确舆情联络员,县级行社机关指定1-2名、每个基层网点指定一名舆情联络员,负责辖内舆情的监测和报告,基层联络员要及时监测辖内的舆论动态,一旦发现负面舆论,要立即向舆情领导小组汇报。三是要加大对舆情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舆情工作的常规培训,让舆情工作者熟练掌握常见舆情监测办法,熟悉处置措施及处置预案,提升其日常履职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对时势的高度敏感性,要定期组织舆情工作者对近期发生的舆情案例进行学习探讨,把握舆论的热点和焦点,根据自身实际提前制定应急措施。
二、强化信息监测,严格审核管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农信社必须加大监测力度。一是加强对重点网站信息的监测,要加大对访问量大的网站、论坛、贴吧、政府公务平台的监测力度,将其纳入每日必做“功课”,要对舆情出现频率较高的网站进行分析,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监测。二是加强对重点关键词的监测。以“农信社”、“农商行”、“信用社”、“银行服务”等为关键词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查看是否有相关负面舆论。三是加强对非工作时间的监测。夜晚、周末、节假日是网络舆情信息产生的重点时段,建立舆情监测值班制度,强化对非工作时段的舆情信息监测。
另外,对外宣传的口径也是群众和客户关注的焦点,极易造成不良影响。农信社一方面必须强化对外宣传信息的审核,经过认真斟酌,统一对外宣传口径;另一方面要严格管控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单位制作的与农信社有关的宣传,防止不实或者夸大宣传给农信社带来不利影响。
三、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当前不少负面舆情的产生都是与少数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不作为而产生的。农信社在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中,要不断强化员工的责任和作为意识,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为客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农信社必须完善舆情应急预案,建立和当地党政维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在负面舆情产生时尽可能地减少负面影响。一是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制定一般常见舆情处置措施和步骤,要求相关人员在舆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落实相关责任,深入调查舆情产生原因,足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迅速采取应急处置;二是建立汇报机制,坚持定期向当地政府维稳部门、宣传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进行汇报沟通,发生负面舆情时要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向党政部门和上级机关汇报,争取支持。利用政府平台、电视台、报纸、官方网站等媒体发布正面信息,公布事件真相和处置措施,正确引导舆情,防止事态恶化。三是各行社和网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舆情应急演练,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五、强化修复意识,塑造正面形象。一旦发生负面舆情,农信社一定积极进行形象修复,塑造敢于担当的正面形象,提升自身公信力。事件过后,农信社要认真分析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厘清自身应负的责任,对因农信社履职不到位而造成利益相关人遭受损失的,农信社应当主动向其和公众道歉,并赔偿损失,尽力争取被损害人和公众的谅解;对引发负面舆情的问题应及时整改到位,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对负有过错的责任人,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公开处理结果,取得群众的信任。
舆情信息工作千头万绪、工作量大,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其传播规律,完善规章制度和应对机制,认认真真做好日常工作,就一定能有效遏制负面舆情的产生,为农信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改革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新宁县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