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业内部人员作案时有发生,由于这些人熟悉农信社制度、系统的漏洞,作案手段有很强的隐蔽性,通常一般监督很难发现。而且大部分农信社事后监督一直采取的是面面俱到的拉网式监督方法,对所有凭证都逐笔进行监督,监督的面过宽过广,重点不突出,使得监督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手段避免案件安全隐患,是开展事后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社事后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
衡阳雁峰区农信社早在2005年就设立了事后监督员岗位,对所有营业网点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是一直以来隶属于稽核监察部门,事后监督职能与稽核职能重叠,相互混淆,事后监督职责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于是在2013年底,成立了相对独立的事后监督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事后监督按计划、分网点,严格传票管理基本要求,根据各网点的业务传票情况及时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让网点柜员及事后监督人员“有规必循”、“违规必究”,为防范业务操作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细化监督规程,确保事后监督质量
为确保集中监督工作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开展,重点在理顺流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完善机制上下功夫。一是建立集中事后监督的各类登记簿及各种制度。设立监督差错、整改登记簿、纸质档案登记簿、质量抽检登记簿、重大事项报告登记簿,并制定了《雁峰农信社事后监督中心传票规范》、《雁峰农信社会计业务事后监督操作实施细则》、《雁峰农信社事后监督中心岗位设置及职责》、《雁峰农信社事后监督中心凭证审查要点及风险点》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让网点柜员及事后监督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二是明确集中事后监督员职责。明确事后监督员的工作纪律、工作职责、工作细则等,对事后监督员每日监督业务量、监督单位、监督质量等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对事后监督员的制度约束和绩效考核,增强了事后监督员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明确集中监督时效要求。事后监督是在交易事项和核算之后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防线。要求在T+1日完成上日的监督工作,并及时发现操作中的差错、提示风险,督促操作柜员纠正核算差错和事故,防范内部案件发生。
(二)细分事后监督内容,切实保障监督效果
一是通过现场及视频监控对是否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印、押、证是否分管分用,系统口令、密码是否严密保管、临时离柜或下班后是否及时签退、换人(交叉)复核制度、钱账分管制度、查库制度、授权制度执行等操作方面的进行检查,强化事后监督职能,发挥监督防线作用。二是通过将凭证识别、业务差错、风险预警等事后监督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分别采取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两种监督方式。既保证对会计业务进行全面监督,又确定特殊业务、重点科目范围,对特殊业务、重点科目、重点账户、对账业务实行重点监督,对大额资金取现、转账、汇划业务执行现场由事后监督员审核后方可办理,争取把事后监督工作前移,及时发现风险,防范各种案件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资金安全。既确保集中监督辐射面,也确保监督重点突出。
(三)严格差错处理,加强事后整改工作
事后监督人员对审核完毕的会计资料签章确认,对事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差错,准确及时进行差错登记,并经业务主管审核后现场向差错网点发送“差错通知单”,通知差错网点及时进行整改,被监督网点在接到“差错通知单”的两个工作日内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确认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详细记录在“差错通知单”上。通知书打印后,第一联由网点留存,并登记差错登记簿,第二联回复联加盖业务专用章并经会计主管和经办柜员签章后及时返还事后监督中心作销账处理。
(四)加强人员配备,强化事后监督基础
一是配备综合素质高的专职人员。事后监督中心监督的依据来自于最原始的凭证和日常的交易事项,事后监督人员如果对事后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专业水平太过欠缺会影响差错和风险的判断标准,监督水平不同,可能出现判断的标准不一,结果不准确的现象。所以要求监督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通常要高于基层柜员。明确规定每名监督员必须做到对新业务、新制度、新规程、新办法等先知先会,做到提前学习、提前领会、提前掌握,促使每名监督员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不断加压、毫不懈怠,确保了业务监督质量和成效的不断提高。二是分清岗位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事后监督中心设6名员工。设立业务主管岗及风险预警岗1名,主要负责做好事后监督中心管理工作;负责组织拟定事后监督工作计划;负责组织事后监督工作的实施;负责“差错通知单”的复核、登记工作,审核网点交来的“差错通知单”回复联,并进行销账。负责对系统设定的风险预警信息进行审核和删选;对预警的风险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跟踪风险信息的处理落实情况;对发现的可疑信息和风险隐患实行登记和报告。设立事后监督员5名,主要负责到营业网点现场开展事后监督工作,严格按照事后监督操作实施细则执行。
二、对事后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明确事后监督工作方向。事后监督人员日复一日地对会计凭证、报表等各类资料进行全面复审和检验,对农信社日常交易信息的提取,对风险的预警防范职能是其他内控部门无法比拟的。新型事后监督工作应跳出会计核算范畴的局限,从风险防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再是单纯查处柜台人员的工作差错,而是系统的对已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处理,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预防案件风险。
(二)利用信息价值,进行风险评价。借鉴农信社信贷五级分类方法科学划分风险类别,充分利用监督信息结果,进行积极的风险监督,降低或尽量避免损失。其分类标准可适当划分为:规范型差错风险、一般账务差错风险、较大账务差错风险、严重账务差错风险、重大安全隐患风险五类。并将差错风险进行统计分类,将经常出现风险差错人员纳入重点监测对象,向联社领导汇报,建立相应的风险分类评级制度,为事后监督作出正确的风险防范建议和导向。
(三)完善会计事后监督机制,加强考核。应设立专门负责事后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制定本辖区内统一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加强事后监督和汇报制度;要明确事后监督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考核。通过采取有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促使监督人员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主动积极做好会计事后监督工作。对因检查不到位而出现案件造成损失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监督人员的责任。同时要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会计出纳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会计人员各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力度,对违规违章行为从严处罚。
(作者单位:衡阳雁峰区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