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农信社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点击数: 时间:2012-09-12 作者:谢罡 来源:《湖南农信》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同时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意味着,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各银行金融机构将逐步全面进入“利率竞争”时代。面对这种政策环境和经营形势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如何调整战略,积极应对,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话题。对此,笔者立足城区农村信用社,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作了粗浅的探讨。

  一、利率市场化对城区农信社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使利率水平及其风险、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竞争决定。它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也是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需要,将对城区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城区农信社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充分发挥灵活的机制优势。城区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在品牌、产品、人才等诸多劣势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发挥经营机制灵活性的优势才能够提升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政策由总行制定全国性的统一浮动比例和标准,虽然反应迅速,统一管理,但是对每一地区而言,缺乏一定针对性、差异性和灵活性。而城区农村信用社以县级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管理条线相对较短,机制较为灵活,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及地域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利率政策。

  2、有利于促进业务转型和结构升级。从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将直接缩小金融机构利差。但从长期来看,由利率市场化形成的竞争将形成一种“倒逼效应”,迫使城区农信社不得不加强业务创新和转型力度,逐步改变过于依赖利息收入的经营格局,建立更为良好、更符合现代商业银行机制的经营体系。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城区农信社的客户结构和信贷资产的行业结构都将逐步发生改变,使金融资源逐步向核心客户、优质客户倾斜,也将加快推进城区农信用的业务转型和结构升级。

  3、有利于完善资金约束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城区农信社要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在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利率自主决定空间加大。这有助于城区农信社加大资金来源强化资金运用力度,建立以头寸控制、成本控制、风险控制、期限匹配为核心的资金约束机制,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城区农信社的“成本——效益”观念。

  (二)利率市场化给城区农信社带来的挑战

  1、增加财务成本。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银行间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这意味着城区农信社的经营成本将增加。以衡阳市雁峰区联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该社各项存款余额为20亿元,其中定期11亿元,活期9亿元,如果按照上浮1.1倍的利率计算,每年将增加利息支出约362万元,如果考虑贷款利息下调减少利息收入,财务成本增加的压力将更大。

  2、加大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利率市场化后,除服务竞争外,价格竞争将逐步激烈化,这种竞争对客户结构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将显著加大,各银行机构对优质客户的抢夺将更加激烈。存款方面,目前,各大银行都对利率实行了上浮,下步,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围绕优质存款客户开展,对优质客户提供更有吸引力、更具差异化的利率政策必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贷款方面,以往商业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以获取大型国企的综合资源,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在存贷款利差收窄后,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国有商业银行将有更大的意愿向能接受更高利率的中小企业放款,抢占中小企业市场份额。而目前,城区农信社主要的优质客户集中在中小企业市场,优质客户竞争压力将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步加大。

  3、增加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目前,城区农信社收益来源主要依靠利差收入。利率实现市场化以后,利率的波动将更加频繁,对利率管理、预判的科学性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农信社面临着更大的利率风险。同时,由于农信社整体经营策略都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且单一法人规模普遍偏小,不良贷款占比较高,利率风险一旦管理不当,很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发生。

  二、当前城区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的应对之策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城区农信社对利率市场化不能逃避,只能够调整经营策略,趋利化弊,积极应对。

  1、增强利率市场化经营意识。目前,虽然城区农信社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利率定价的重要性,但是长期的利率管制,以及传统的经营理念,使得城区农信社还停留在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拉大存贷利差,从而赚取更多利润的层面,缺乏对完善利率定价机制更深入的认识,没有意识到推进利率市场定价是实现从传统信用社向现代银行转变的重要一步。对此,城区农信社首先就是要在经营管理中,增强利率市场化经营意识,牢固树立利率成本理念、风险理念。这种理念的树立要注重考虑全员性,除大力加强宣传、进行政策引导外,还可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各种类型的业务活动激励一线客户经理主动执行利率市场定价,使利率市场化经营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建立健全利率管理机制。一是要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省联社要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加强对宏观利率政策的研究和分析,在全省范围内制定系统化、统一的利率定价措施以及严密的监控约束制度等等。二是要建立存款客户的市场细分机制。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后,不同行业、不同的客户甚至是同一客户在不同的阶段都可能执行差异化的利率,这对客户市场细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此,要进一步加快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更为精细化的客户市场细分机制。三是加快改进当前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要加快对贷款利率机制进行完善和改进,主要将客户贡献度、风险状况、信用社资金成本进行精细化、量化的测算,使利率能够更为灵敏地反映贷款的风险与收益。同时,要严格执行利率定价政策,禁止随意定价、“人情定价”等不合理定价行为的发生,培育良好的利率市场定价氛围。四是建立利率风险防控机制。在目前机制下,风险管理部门要将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并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对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做出限制,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同时要负责利率风险评估和防范,为业务部门提供各种利率风险方面的信息,全面防范利率风险。

  3、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对利率市场化后金融竞争加剧的趋势,城区农信社要想抢占市场,获得发展,必须要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将经营模式从获取利差业务模式向开展综合服务业务转化,发展中间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非利差收入业务;将利润结构从利差收入为主过渡到多元化收入为主,分散和转移因利率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要加快推进产品创新。要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开发适合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产品。存款业务方面,重点研发具有农信社特色的理财产品;贷款方面,以行业协会、专业市场为突破口,针对不同的行业客户开发有特色的贷款品种。如衡阳市雁峰区联社与衡阳餐饮行业协会进行战略合作,专门针对餐饮协会会员单位开发了“筷易通”、“金满盆”两项新型贷款品种,使企业能够利用联保、现金流担保等方式进行贷款,受到客户好评。三是要打造品牌。利用品牌提升竞争力,要严格按照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要求,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网点标志。全省农信社辖内机构,不管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在对外视觉识别上都应该统一标注“湖南农信”标志,打造“湖南农信”品牌;要建立精品网点、形象网点,逐步改变社会大众对农村信用社网点“偏僻、破旧”等错误认知,提升品牌形象。

  4、培育核心客户群。应对利率市场化竞争,城区农信社要明确战略和市场定位,在“农”字上下功夫,培育核心客户群。对存款客户,要把握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在“农民”向“市民”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大土地款资金营销,夯实客户基础。对贷款客户,要注重将信贷资源向本地区优势行业以及其他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倾斜,向农业产业化的企业倾斜,向城区、城郊结合部、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以及诚信度高的区域倾斜,针对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不断调整信贷投向,改善客户结构,在“朝阳行业”逐步建立城区农村信用社核心客户群。

  5、加强利率市场化软硬件建设。搞好利率市场化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软件方面,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配备专职的利率管理人员。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现有人员作定期培训,促使其知识体系及时更新,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熟练掌握利率风险管理技巧的高素质人才,专门负责资金成本的测算和资金定价工作。硬件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利率市场化将对整个银行业的科技信息系统带来一场革新。对此,城区农信社要按照省联社的统一部署,在加快农信社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利率定价信息收集、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提高利率的科学定价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