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典故的启示
《论语》中“子贡问政”的故事讲:子贡问老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孔子回答说三条:“足兵、足粮、民信之矣”。子贡矫情,说如果去掉一条,你说去掉什么呢?孔子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必须再去掉一条呢?孔子回答说:“去食。”意思是不吃饭。不吃饭无非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国民失去对国家的信仰而出现的崩溃和涣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代如此,今天更应如此。由此可见,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手中掌握公共资源、行使公共权力、实施公共管理的公仆们,更应该带头讲诚信,做守信之人,既是一项道德要求,更是一项法律义务,责任重于泰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进万丈深渊,成为金钱的奴隶,不仅害人害已,严重的会诱发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甚至亡党亡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子贡问政”典故的道理就在这里,并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票否决”入党的党建诚信创新
2012年初,蓝山县毛俊农信社共有不良贷款87户,金额达216万元,欠息额达65.5万元,其中:村组干部共有不良贷款15户,金额达28万元,欠息额达8.5万元。这一组数字摆在了毛俊镇党委书记赵志坚的案前,让这位上任不久的中年汉子眉头紧锁。在镇党委的一次会议上,赵志坚书记“拍案而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不讲诚信,哪家企业敢来投资,哪家银行愿意放贷?干部不讲诚信,百姓哪会信任政府,瑶乡怎么富得起来?必须由党政主导,大刀阔斧从党员干部清欠抓起,培植诚信品质,创建生态诚信!”
去年“7.1”前夕,蓝山县毛俊镇党委政府计划将一批非党积极分子吸收到中共党员队伍,经过镇党委政府的认真审查,漕沅村、粟树脚村、毛俊村等三个行政村的三名非党积极分子因在毛俊农信社欠有不良贷款,由于没有及时归还,被毛俊镇党委政府“一票否决”入党。这是毛俊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生态诚信建设、纯洁党的组织、加强基层党建的一个创新。毛俊镇党委政府坚守的原则是“让优秀者无上光荣,让落后者无地自容。”为全县、甚至全省、乃至全国的基层党建工作及生态诚信建设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同时,此举使该镇各行政村的全体党员同志对失信行为有如临大敌的紧迫感,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有重于泰山的责任感,对于那些不讲诚信的党员同志敲响了警钟。去年6月16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开朗在深入蓝山县毛俊镇调研后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由此可见,毛俊镇党委政府对不讲诚信实行“一票否决”的长效机制,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竿,又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样板,更是生态诚信建设的一个方向,很有必要进行总结推广。 创建社会诚信的对策
近年来相继发生“染色漫头”、“毒奶粉”、“地沟油”等恶性食品事件足以表明,社会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温家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面对社会诚信、道德严重滑坡的现状,创建社会诚信、从严道德规范已刻不容缓。
一、夯实制度基础,培植诚信品质。俗话说:立身以至诚为本,学习以明理为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诚信的道德品质,永远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功的根本和源泉。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那么更没有什么尊严和信誉,而一个没有尊严和信誉的人,社会是不会接纳的。英国人的自尊、诚实值得深思,只有自尊了,别人才会尊重你;只有诚实了,别人才能对你诚实。一个经济主体的经营与发展,必须既要强调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注重加强对“经营者”行为的引导和管理,防止引发道德风险,使个人的行为与集体的目标保持一致。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首先使人感到安全和轻松;其前提是人人诚实,不做欺诈。怎样使人变得诚实呢?英国社会巧妙地利用制度、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人都可以在社会上通过公平的、合理合法的手段,取得和满足物质的、价格和名誉的需要,而且诚信所表现出来的讲真话不会危及生活安全。这样一来,人性中恶的一面更无从表现。人们更多地表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
二、多方联动出击,严查失职渎职。根据大陆法系及欧美法系的规定:“父母不具备教育子女的条件和能力,要被剥夺其‘亲权’”,单位的领导就是父母,单位的员工就是“子女”,在这里“亲权”就是领导权,领导不具备教育员工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失职渎职的表现,失职渎职就要引咎辞职。引咎辞职是建立在“权力者的责任是最大的责任”的观念基础上的。任何案件的出现都有权力者的责任,如果权力者没有负起这份责任,只能走人。因此,对那些失职渎职造成重大损失而又死皮赖脸不主动引咎辞职的,党政领导要联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主动出击,将其坚决拿下。
三、严管“穷籍”败子,警示教育后人。社会诚信创新就是要敢于向传统理论挑战,敢于突破原有理论而不盲从权威。在这里所谓的“穷籍”者不是低收入者,而是那些经营无方、领导不力、失职渎职、贪污腐化,把党政部门及企业败得一塌糊涂,把群众折腾得穷叮当,由法庭裁决宣告为“穷人”的一种法律制裁办法。对心术不正之人施以保护,只能使他们造成永久性的心术不正。把败家子打入“穷籍”,严加监管,国法伺候,不准他们乱吃乱喝乱走乱动乱买乱用,欠账的还账,欠钱的还钱,一日不还清,一天不得出籍还俗。实行“穷籍”政策,就是用法律法规手段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用强制办法来唤醒失职渎职者的责任意识,用经济惩罚来阻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由此可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杜绝“勿以恶小而为之”,采取“穷籍”警示教育来夯实社会诚信基础,对各级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来说不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
(作者系蓝山县联社纪检书记、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