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跟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点击数: 时间:2013-09-29 作者:周海军 来源:本站原创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经济向纵深拓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农信社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协调性。

一、“五个矛盾”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1、农业产业化规模快速发展与农信社认识、支持滞后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桥梁,其核心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但有部分员工对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和作用认识不高,认为农信社主要职责是为农民和社员的生产生活提供信贷服务,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产、供、销、贸为载体的“系统工程”,是其它金融机构的事情,没有真正弄清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家庭经营之间的内在关系,没有认识到稳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是高效的信贷载体,致使信贷支持服务与产业化经营发展速度不协调。如湖南﹡﹡食品有限公司是县内一家由小作坊成长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该公司主要进行蔬菜、柑橘等的深加工,2007年公司成立之初,产值仅几十万元,且厂房、业务等均依附于其他公司,而如今发展到年销售额4000多万元,并拥有自己的厂房,实行自营出口,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公司市场与规模的快速扩大,直接导致了其资金需求的快速增长,但目前该公司仅有贷款余额800万元,信贷规模与企业经营发展扩速不相匹配,而且正受到规模发展的资金瓶颈限制。
    2、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主观臆断与农信社谨慎支持之间的矛盾。部分乡镇及有关部门在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时,盲目追求政绩,不切实际乱上马,只图数量多,不求质量优。在项目上不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不进行严密的项目论证,而是凭主观臆断想当然定项目投资。信用社根据信贷择优扶持原则,低产低效不可行的项目自然得不到支持。如有些“领导项目”因盲目上马而又匆匆下马,从而形成“领导项目”与“择优扶持”的矛盾。如﹡﹡茶业有限公司是农信社一手支持起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过去经营效益一直不错。从2008年起在政府行政力的推动下,大力上马早在沿海不太看好的茶粉项目和投资固定资产项目建设,共计投资约2000万元,但农信社根据市场行情调查本着审慎性投贷原则没有为其投入相应资金支持,导致该厂现资金链困难,经营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3、农业产业化资金的大量需求与农信社单户贷款额度受控制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企业业务膨胀,形成了项目资金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农信社虽然整体资金实力较强,但由于风险监管指标的限制,单户贷款余额受到控制,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企业快速增长的项目资金需求,从而形成了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不匹配。如湖南﹡﹡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属国家农业部农业产业化示范企业,近年来的信贷资金需求均在3000万元以上,按银监部门监管指标要求,去年该县农信社最多能给予其1500万元的信贷支持,与3000万元的资金需求相差甚远,更不能满足其逐渐增长的资金需求。
    4、农业产业化项目主体的多样性与银企协作不力的矛盾。农业产业化企业主体群中有工业企业、加工企业、乡镇企业及其它经营企业,同时,同一企业中在其不同的产业链中还可能形成不同的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即存在着项目主体的多样性。而这其中农信社一般很难独揽承办某条产业链的各种信贷资金需求,根据现行主办银行制度,不同类型企业的信贷资金来源归口于不同类别的金融组织,其投向投量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虽有交叉支持,但还存在不适应性,再加上各行、社受信贷政策及资金实力的影响,不可能都一呼而应,这无形中使企业不能足额或按时从主办机构获取信贷资金支持,使资金渠道出现“梗阻”,由此造成了产业链条不润滑,不衔接。如﹡﹡棉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公司+农户”形式的棉花加工企业,其贷款需求主要为棉花种植时期的种植资金需求和棉花上市后的收购资金需求。一般来讲,“公司+农户”式的种植资金由信用社支持,而收购资金具有政策性,往往由农发行支持。由于两家机构支持一家公司的两种需求,往往造成银企协作的不紧密、不协调,甚至有时难免出现资金渠道的“梗阻”。
    5、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初始低效、周期长的特点与信贷利益驱动、贷款期限短的矛盾。对于农业产业化新上项目,一般在经营初期具有投入多、风险大、效益低等特点,而银行信贷资金则要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农信社贷款的期限一般最长为三年,而产业化项目贷款的周期一般是三至五年,二者时间的不一致性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协调、不同步。如﹡﹡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种植、加工、营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般茶叶从种植到受益一般要三年时间,四年才能开始微利,是典型的周期长、盈利低的农业产业。这样,项目的低廉性、周期性长与贷款期限的限制明显形成了矛盾,信用社也就只好实行先还后借等贷款程序支持该公司,但大大束缚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活力。

二、“四个跟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坚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理念要跟上。农信社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信社宗旨的最佳体现。所以农信社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把扶持社员和农户家庭副业经营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在更新观念上要树立“五大观念,实现五个转变”:即树立农村经济大局观念,促使农业基础产业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树立多业并举的大农业观念,实现由注重抓农户经营向同时注重抓好集体经济发展转变;树立抓区域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的观念,实现由农户分散型向区域规模型转变;在发展战略上要树立龙头带基地、流通增效益观念,实现由温饱即安向致富奔小康转变。从而走好农业产业化这条“兴县富民”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建立农业产业化项目库,规范管理要跟上。选准选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信用社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利用信贷杠杆,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一哄而上的农业产业化热潮中,农信社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全县发展前景较好的涉农中小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等进行排查摸底,将一些优势优质项目,统一纳入到项目库管理中,坚持从项目库中选择产业,规范产业,支持产业,真正做到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支持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规范管理,严把项目贷款的调查、审批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3、整体联动推动农业产业化,沟通协作要跟上。农信社要力求实现金融支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互动,积极主动与县级涉农部门沟通,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平台,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加强与县政府有关部门联系,加强政、银、企合作,建立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作互动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加强银企沟通,依靠党政部门及其他金融部门的协助,加强“银银、银企、银政”协作,做好产业链条各个环节的信贷扶持,做到利益风险同担,共同协调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协作机制。
    4、创新农业产业化信贷方式,优质服务要跟上。农信社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一是对于粮棉油加工企业,可推出仓储抵押贷款,对符合准入条件的粮食、棉花、油料收购、加工、销售企业,以其房地产、动产设备设定抵押后,仍不能满足贷款所需额度审批条件的,采取控制比例,核定一定数量(金额)的仓储实物作为贷款抵押,以解决一批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粮棉油加工企业抵押不足的问题。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保证贷款。这种保证贷款是生产过程中信用社向订单农户提供的由订单担保发放的生产性费用贷款,以及在农产品收购过程中向订单企业提供收购资金的一种综合性贷款,可解决订单企业资金需求,从而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三是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大额资金需求,在经过认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团贷款,确保足额扶持。同时,要严格贷款程序,依法合规经营,为分散风险、比例管理提供良好环境。四是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周期确定贷款期限,合理投向投量,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实际生产的需要。五是利用金融行业信息集中的优势,为产业化项目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减少决策及经营失误。

(作者单位:常德办事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