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招商引资和信贷投放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条腿”,事关富民政策的落实,事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而对信贷投放重视不够,甚至在个别地方对信贷投放出现强烈反差,这样严重阻碍或制约着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以安化县为例进行了抽样调查,试图剖析成因并寻求对策。
关键词:招商引资;信贷投放;成因;对策
笔者以安化县为例,采取实地了解、组织座谈、抽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实证调查,对安化县招商引资和信贷投放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客观的透视和剖析。并以此为基点,对如何解决招商引资与信贷投放之间的矛盾和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以探求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解困途径。
一、现状与成因
1、重视程度不均。招商引资和信贷投放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两条腿”,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高度重视,可是对信贷投放重视不够,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盲区。即使近两年来,各级各部门对信贷资金的作用有所重视,出台了鼓励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文件,并纳入到了金融单位和部分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但是还没有达到与招商引资对等的位置。以安化为例,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专门出台了《安化县鼓励投资工业项目若干规定》,规定“落户安化县的工业生产性项目,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1000万元、2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自投资合同签订之日起五年内,按企业每年实际上缴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县级财政所得部分,对园区内企业给予40%、50%、60%的财政奖励,园区外企业给予30%、40%、50%的财政奖励。并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到县直职能部门和每个乡镇全年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每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检查每个干部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数据。”据统计,2010年至2012年安化招商引资累计签约143.98亿元,累计到位的资金99.97亿元(据有关人士透露,事实上离这个数据还有较大差距),而招商成本较高、支持覆盖的面较窄,仅涉及到全县的局部地方、部分重点行业。而2010年至2012年,安化县金融机构累放各项贷款784012万元,净投放各项贷款164311万元,特别是2013年前9个月累放各项贷款306494万元,新增各项贷款139630万元,支持面覆盖了全县各行各业,信贷资金成本相对而言较低,但是激励机制力度不大。根据经济学家测算,金融机构每发放1亿元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应该在5-10倍,也就是说金融机构投放1亿元贷款产生的社会财富应该在5至10亿元之间。按照这种计算办法,这几年安化县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产生的社会财富在545亿元至1090亿元之间。
2、社会诚信不佳。虽然各级各部门加大了社会诚信的构筑力度,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信用户”、“信用村(社区)”、“守信企业”、“信用乡镇”的创建,社会诚信有所好转,但是社会诚信的构筑任重而道远,尤其是部分地方逃债、赖债行为依然严重,致使“有资不敢投,有款不敢放”。
3、经营环境不优。由于受利益的驱动,个别单位或部分地方热衷于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和信贷资金投放,而忽视招商引资的实际效果与信贷资金的回笼,出现了信贷资金放出易、收回难等现象,甚至有的部门出现信贷资金投放全过程搭车收费或税费较高的现象。
4、优质客户不多。安化是一个交通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进一步显现,安化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受经营理念、地理位置、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安化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优质产业、优质客户不多。有的企业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持续发展的经营项目,有的企业没有足够的抵质押物。这些都影响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2013年10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4.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5亿元,按照有关规定,全县金融机构还有近50亿元资金还可以投放,但是由于社会诚信不佳、配套政策不到位等原因,致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5、信贷支持不够。由于受条条框框的制约,特别是受到贷款终身责任追究的影响,个别金融机构对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信贷资金力度不够,有的不是“输血型”,而是“抽血型”;有的不是“造血型”,而是“放血型”。个别金融机构贷款有的年份出现负增长。
二、建议及对策
1、双管齐下,重招商引资更要用好信贷资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服务经济,经济反哺金融。信贷资金是力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解决农民“贷款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融资渠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引擎。在促进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信贷资金比招商引资的成本更低、作用更大。各级各部门要解放思想,彻底消除重视招商引资而忽略信贷资金的模糊认识,要双管齐下,在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更要用好用活用足信贷资金。尤其是各级政府既要合理恰当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又要积极用好信贷资金,借力金融机构促进地方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要出台激励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有效利用的政策,建立鼓励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重奖信贷资金投放率高、贡献较大的金融机构,以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投放信贷资金。
2、标本兼治,重诚信整顿更要呼唤全民守信。信用证是每个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全社会要着力营造“政府牵头,银行唱戏,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金融生态安全区,要一手抓全民的诚信教育,一手抓社会的诚信整顿。在群策群力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社区)”、“守信企业”、“信用乡镇”活动,让诚信春天回归大地、守信遍布各地、诚信促进发展。
3、统筹兼顾,重部门利益更要突出全局利益。在经济发展中,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部门利益,更要考虑全局利益;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考虑长远利益;既要考虑集体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切忌因眼前既得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要为了地方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作出贡献。尤其是各个部门要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更具吸引力,让创业者安心、放心、舒心发展的环境,确保信贷资金投放的最大化。
4、积极引导,重客户培养更要重视优质客户。各级政府要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财务制度甚至优质的项目帮助本土经营者、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扶持上,本土的经济实体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在注重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优质客户群体的同时,也要着力地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的职能,积极培养本土优质的客户群体,谋求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5、组合出击,要走得出去更要充当生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地域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数量也越来越多,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大胆“走出去”,彻底摒弃“惜贷”、“惧贷”思想,争当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主动担当社会责任,把握政策方向,灵活运用好信贷资金,既起到支持地方建设,助推地方经济腾飞的作用,又达到赢得优质客户,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在地方经济建设和自身长远发展上实现“双赢”。(作者单位:安化县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