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支持民生发展的路径
(一)金融支持弱势群体
一是支持失业人员创业。农信社帮助了很多个体户、下岗人员、退伍军人、失地农民实现了创业梦想。株洲县政府联合农信社开办了村民种养殖贴息贷款,1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两年内由政府贴息。株洲县龙凤乡天台寺一位贫困村民,申请了1万元无息贷款,购进了1000只鸡苗,在村养鸡协会的技术指导下,年末不仅还清了贷款,还获利2000元。株洲芦淞市场商业圈是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小商品集散地。2001年老何夫妇从国企下岗,生活的压力几乎让读初中的儿子辍学。2002年老何从工商银行得到一笔5万元下岗再就业贷款,在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做起了日用品批发。2005年又借40万元扩大规模。2011年获城郊信用社授信100万元。在信贷支持下,其年均销售额由不足百万元增长到过千万元,年纯收入近100万元,现在已是信用社的优质客户,授信额达300万。二是发放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株洲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1999年国企改制,下岗失业人员达6.5万人。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株洲市工行、农行、农信社等相继主办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贷款,劳动就业部门筛选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推荐给主办银行。至2013年末,共发放下岗失业小额信用贷款3.7亿元,资助万余人;对聘用下岗失业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30%以上、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712家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贷款4860万元,创利税1200余万元。三是积极发放助学贷款。2004年株洲市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以来,发放助学贷款近2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300余人。每年每人6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贫困准大学生们圆了大学梦。炎陵县农商行近几年来发放优惠利率助学贷款1406万元,资助贫困学子3178人。
(二)金融支持创业致富
一是支持进城创业。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许多农民走进了城市,成为小商人、小老板。农信社适时与个私协、工商、税务等部门合作,开展了小额商贷评级授信,授信商户只需带户主身份证即可在该行随到随贷。2013年炎陵农商行累计发放商户贷款1.28亿元,支持商户1300多户,占登记商户的63%。二是开办青年创业贷款。贷款对象由现行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所有初始创业者。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每人可以得到5-8万元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放宽到2-3年。炎陵农商行自2010年与团县委开办青年创业贷款以来,迄今已累计发放青年创业贷款5000多万元,支持100多名农村青年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仅去年向140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49万元,引导140人开展创业,创业成功率达69%,开发创业项目50个,带动507人就业。今年以来,就支持创业青年30多名,累计核定授信1270万元。炎陵县平乐乡洞子村村民邝卫华在炎陵农商行平乐分理处贷款30万元,带头种植黄桃、奈李、新世纪梨等名优水果,引领山区农民种桃致富,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被誉为黄桃王子,获评“湖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三)金融支持农业发展
2013年末,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0.54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2.1%,农户贷款余额达73.5亿元,占涉农贷款余额的80.3%,比年初增长6.9亿元。一是支持特色农业。近年来,茶陵县农信社进一步加大对烟叶、油茶、茶叶等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该县安排3250万元信贷资金用于发展“一叶两茶”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中华茶祖文化园、红星盛康油脂等一批大项目和大企业,推动该县特色农业的发展。2013年该县新种茶叶2800亩,新造油茶1.12万亩,种植烤烟3.68万亩,实现烟叶税2200万元。2014年该县用于特色农业的信贷资金将达5000万元,其中1300万元用于支持油茶产业和茶叶产业的发展,2155万元用于扶持烤烟产业,改善相关产业的基础设施。2014年全县计划新造油茶示范基地2万亩,新种植茶叶1万亩,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二是支持农民规模化种养殖。炎陵农商行创新推出的“农家乐”小额农贷、“农家欢”农户联保贷款、“农家爱”农房抵押贷款、“林农笑”林权抵押贷款等农贷品种,犹如一条条纽带,联接千家万户,为他们创业兴家开辟了源头活水。炎陵县十都镇山茶子油加工大户李建辉、曾小成等人,每年加工生产山茶子油旺季都需要大量资金收购原材料。近两年,他们通过联合多户山茶子油加工农户,通过联保方式,不用抵押,很快就向炎陵农商行十都支行融资100多万元,顺利实现了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
(四)金融支持地方产业经济。
一是炎陵县森林覆盖率达83.2%,山水资源十分丰富。小水电是炎陵的支柱产业。炎陵农商行累计投入小水电项目贷款达4.5亿元,支持全县建成了126个水电站,装机容量19.8万千瓦。全县小水电年产值达1.98亿元,年度缴税5600万元以上。小水电站的建成发电,既破解了制约炎陵县域经济发展的电力瓶颈,又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许多企业老板正是看中了炎陵县低廉优惠的电力价格前来炎陵投资办厂,5000多位农民在九龙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园区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林业是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产业。对林农视同农户开展评级授信,并在全县推出林业企业预约授信贷款,共对60多家林业企业和6000多户林农进行授信,累计发放营林贷款3.7亿元,支持6000多户林农和18家林业企业营林生产25.1万亩,支持林业加工企业58家。二是扶植小微企业成长。株洲农村信用社2013年末农村企业贷款余额20.4亿元,其中炎陵农商行农村企业贷款余额占比24.34%,在全市位列前列。炎陵农商行推出了10多个小微企业贷款品种,截止2013年12月,已支持小微企业378家,占全县小微企业总数的78%,中小企业贷款余额7.25亿元,充分满足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五)金融支持生态良好发展。
一是支持城乡环境改善。株洲市城市道路、绿化等多项提质改造项目,使市容市貌得到巨大改善,获得国家绿化、园林和卫生城市称号。攸县近三年来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8亿元,用于建造民生设施,改善城乡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其“城乡同治”的经验获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在全国推广。二是支持炎帝陵、神农谷、酒埠江、云阳山,以及炎陵、茶陵红色旅游产业。这些文化景观的建成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生活品味,凝聚民心。炎陵农商行对符合炎帝陵、神农谷等县内旅游景区规划要求的农家旅游设施建设,无需抵押担保就予以资金支持。现已累计发放“农家乐”生态旅游贷款68笔,金额1192万元。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目前,株洲辖内农信社网点均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惠农卡、银联卡和农村新农合、养老卡、补贴卡实现了一卡通,网银业务、手机银行、pos机等现代化电子支付工具直接布局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二、金融支持民生发展的效应
民生项目具有高度的社会认同与良好的市场前景,农信社将民生问题提上了新的高度,着力发挥金融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一)增加就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金融支持的芦淞商业圈,拥有近3万名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00多家中小企业及20万相关从业人员。攸县是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以“的士”为代表的外出务工闻名全国,但近几年出现了外地民工回流现象,在攸县的建筑行业、工厂等工人基本上是本地人。
(二)改善生活。株洲市农民现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3290元、7271元,增长到8658元、22633元,年均分别增长16.3%、10.9%。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了县城镇区买房、租房的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居民安居乐业。
(三)稳定社会。株洲民生金融涵盖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休闲,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城乡同治,提升了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株洲综合治理考核排名一直位居全省的前列,城乡居民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增添后劲。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环境的改观,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株洲地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老工业基地的升级改造,绿色环保、低碳经济、高新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株洲经济发展的后劲。
三、金融支持民生发展的经验
(一)落实国家民生政策是前提。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对金融支持民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金融要支持弱势群体,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等;在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上,要支持发展高新能耗低的产业,限制“两高一剩”产业等。金融信贷政策必须与国家民生政策保持一致,不能为追求某些政绩而背道而驰。
(二)完善民生金融制度是保障。株洲是老工业基地,工业转型升级任务重,改制过程中下岗失业人员多,株洲市委、政府根据这一特点,联合金融、财税等相关部门,出台了《株洲市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株洲市金融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等十几项有关民生金融的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为民生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金融服务创新是动力。民生金融一方面面对的是弱势群体、弱势产业,这些群体需要更周到的金融服务,更低的信贷门槛。近年来,农信社无偿承担了种子直补、特困人员低保金、生态公益林等近20项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把民生金融政策宣传到位,告诉百姓如何使用民生金融产品,如惠农卡的具体用法、信贷新产品的申请等。另一方面,农村发展需要新型的金融服务,这都需要金融机构在服务手段、服务产品、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为此,应运而生了农村土地抵押林权抵押贷款、农业产业链担保贷款等农贷品种。
(四)规范操作防范风险是关键。在民生金融没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独立承担以前,商业银行特别农信机构依然是民生金融的主体。而商业金融的本质是追逐利润最大化,民生金融虽不能一味追逐利润最大化,但必须还本付息,不能形成损失。因此必须落实还款来源,必须规范操作,必须建立和完善抵押担保、贴息风险补偿等制度。株洲已建立了土地抵押、财政收入担保、贷款贴息等制度,有效的防范风险。
(五)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根本。民生金融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必须带着感情工作,才能落到实处。面对民生领域这一重大课题,株洲众多农信机构以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为前提,在权衡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推进民生金融工程,切实承担了社会责任,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四、金融支持民生发展仍存难点
(一)金融商业化改革和政策性金融的矛盾。因民生金融风险较高,周期较长,回报较低,金融机构的盈利目的和社会责任难以协调。在实行的过程中,银行不免会遇到逾期贷款较多、贷款跟踪困难、实施成本较高等问题。如对小企业办理贷款手续繁琐、金额小,需要更多的人力、时间等资本,同时面临违约风险较大,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使得很多银行不愿意做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对于创业、惠农等方面更是存在此类问题。因而,金融机构涉及民生领域普遍不足,研究和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性战略思考。
(二)制度安排与行政责任的矛盾。商业银行法并没有要求商业银行从事政策性业务,规定保持一定的盈利性。只是部门规章规定了商业银行要解决中小企业、涉农贷款,支持三农发展问题,但没有上升至法律层面。有关民生金融的财政补贴政策没有落实到位。财政资金补贴的幅度、标准、对象、范围都不统一,甚至没有指导性标准,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落实困难。
(三)政府与人民银行的推动手段缺失。地方政府缺少金融管理职能。在民生金融帮扶方面,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银行联手推动,其微薄之力难以形成银行对民生金融的动力。人民银行没有资金调度权利,只有正面奖励,窗口指导,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民生金融资金投入后,配套的监督方法和手段较少,这使得资金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五、优化民生金融的策略
(一)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的金融体制。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担三农、县域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金融服务。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新型小额信贷机构,由各级财政控股,承担目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贴息贷款,建立适合民生发展的金融体制。
(二)建立健全财政预算体制。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贴息制度和风险补偿基金,或从金融机构所得税、营业税的比例中直接返还作为贴息和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通过财政贴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三)建立长效机制。从上至下建立有利于民生金融发展的制度机制、明确划分职能,在推动方法监督方式上进行创新,使发展民生金融有抓手,建立适合民生发展的金融创新机制。
(作者单位:人行株洲中心支行 省联社株洲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