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村”建设是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落实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衡阳办事处在衡山县长江镇柘塘村进行了全市首个“信用村”创建试点,并取得了成功。本文尝试以长江镇柘塘“信用村”建设为例,总结和分析“信用村”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长江镇位于衡山县北部,距县城13公里。东隔湘江与衡东相望,南与县城毗邻,北与湘潭县接壤,西与沙泉乡搭界,为三县交界之地,是衡山的“北大门”。湘江流经该镇长达30华里,故名“长江”。柘塘村地处长江镇的西北边,村部紧临107国道,交通方便。柘塘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0人,占地面积2700多亩,其中山林面积1783亩,水田702亩。村级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加工业、运输业和外出务工等其他经济为辅,尤以竹木器加工销售业最为兴旺。该村2007年投资800万元对竹木器批发市场进行了第一期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280平方米,共建成标准门店55个,现有竹木业经营户32家,从业人员达200多人。2013年该村实现竹木器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1亿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是当地比较富裕的一个村。
在这样一个经济相对富裕村,当地村民的诚信情况却不甚理想,在2013年6月“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启动之前,该村在当地长江信用社贷款87笔,金额391万元,其中已进入不良形态的有59笔,金额153.29万元,不良贷款率为39.2%。
通过衡阳办事处在长江镇柘塘村1年时间的“信用村”试点,柘塘村评定“信用户”24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7.41%,发放《客户信用等级证 》243 个,授信1215 万元,村民贷款余额由信用村创建前的391万元增加至700万元,贷款利息收入由去年同期的34万元增加至58万元,不良贷款率由39.2%下降为零,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效果。省联社衡阳办事处于2014年6月向该村和村民授予“信用村”、“信用户”牌匾,并在村口设立了“信用村”石碑。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领导亲自抓。衡阳办事处对“信用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长江信用社作为工作联系点,多次深入信用社和柘塘村现场办公,亲自指导、督促试点工作开展,并对“信用村”创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成立专门班子。衡山县联社、长江信用社分别成立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把柘塘村村组干部也增加为长江信用社“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通过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组织指导、统筹协调。
(二)细致调查分析
一是全面了解情况。通过与村组干部座谈、查阅相关资料、实地调查走访等形式,掌握了柘塘村的人口、面积、经济状况、产业结构、风土人情等第一手资料,为决策提供准备依据。二是做好不良贷款分析。对柘塘村59笔、金额153.29万元的不良贷款,逐笔分析不良贷款形成原因,确认因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6户,31笔,金额88万元;因病致贫无法偿还的3户,3笔,金额6.34万元;常年在外,找不到人的8户,25笔,金额58.95万元。根据不良形成原因,制定了分类清收措施。
(三)明确目标方案
一是明确工作目标。确定用1年时间,通过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推进,使柘塘村“信用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3%以内,符合贷款条件的村民合理资金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民“贷款难”问题基本解决的工作目标。二是制定工作方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信用村”创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客户资源调查及评级授信工作方案》、《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等工作方案和操作细则,明确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评选程序和激励措施等,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广泛宣传发动
一是进行信用观念宣传。通过当地农信社营业网点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公民信用意识”、“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等内容,引导群众树立诚信意识。二是进行“信用村”知识宣传。在柘塘村里布置了“信用村”创建宣传栏。公开了“信用村”的评选条件、申报流程和优惠政策,扩大了“信用村”创建工作的知晓面和透明度。三是做好动员引导。组织柘塘村村支两委成员、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召开专题会议,向他们宣讲农村信用社贷款相关政策和征信知识,宣传创建“信用村”的意义和作用、优惠政策。同时,信贷客户经理利用逐户上门评级授信的机会,宣传创建“信用村”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有效激发了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参与创建的热情。
(五)多措清收不良。
一是分级责任清收。将该村不良贷款从易到难按系数“1”至“5”进行清收难度分级,以就近、就亲、就熟等原则分配给信用社员工,进行责任包收,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按清收难易程度给予不同比例的奖励。二是逐户上门清收。深入贷款户家中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反复宣讲不良记录产生的危害、创建“信用村”的优惠政策等,使很多逾期贷款户转变了观念,归还了欠款。三是借助第三方力量清收。注重借助村组干部、党员和地方知名人士的力量,帮助农信社清收不良贷款。柘塘村支部书记曹海清不仅自己垫钱帮助身边亲人归还了逾期贷款,而且协助信用社工作人员收回不良贷款近50万元。四是抓住节假日机遇清收。利用春节、清明、五一等节假日等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高峰期,开展不良催收,收回了多笔老欠贷款。五是鼓励代为清偿。鼓励柘塘村的借款大户对常年外出无着落、死亡或已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借款进行代偿,代偿本息达40多万元。
(六)全面评级授信
一是逐户评级。从家庭人口、收入状况、信用履约等方面对农户进行百分制评价,其中90分(含)以上的为一级信用户,75分(含)以上90分以下的为二级信用户,60分(含)以上75分以下的为三级信用户,60分以下的为四级信用户。在信用户评定过程中,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并对符合评选条件的农户统一颁发“信用户”牌匾,由村组干部逐户上门安装悬挂在农户住宅大门上,目前已挂牌“信用户”24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7.41%。二是严格授信。对一、二、三级信用户,按照“农户公开授信额度≤家庭财产总值×信用等级系数+入股金额”的公式测算授信额度,其中一级信用户的系数为0.9,二级信用户为0.7,三级信用户为0.5。四级信用户不予授信。三是发放信用证。按照评级授信情况,向农户发放《客户信用等级证 》 243 个,发放便民卡32张,农户可在信用额度内在信用社柜台办理贷款,贷款随用随借,随借随还。
(七)兑现优惠政策
“信用村”创建指标达标后,及时向村民兑现优惠承诺,对“信用村”辖内村民贷款申请优先办理,实行贷款限时办结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原则上在1天内办结,其他贷款原则上在5天内办结。贷款利率在当地信用社原执行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村内不良率在3%以下的,每下降1个百分点,再下浮贷款利率5%。
(一)多方协力是“信用村”创建工作的保障
在“信用村”创建工作中,省联社衡阳办事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工作意见,联社出台了工作方案和操作办法,创建工作小组和基层信用社具体抓落实,同时借助村支两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为“信用村”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创新方法清收不良是创建工作的关键
柘塘村经济比较活跃,但过去村内不良贷款总量多、占比高。村民虽然贷款需求较多,但由于信用记录差、没有抵押物,借不到钱。信用社也因为该村不良贷款较多,怕贷款放出去收不回,不敢放款,使当地信用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不良贷款清收成为柘塘村创建“信用村”的最大难点。但一年来,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在内部加大对不良贷款清收的考核奖惩力度、发挥信用社员工的地缘优势开展工作,在外部做好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工作、促使村民主动偿还贷款,搅动了这一池“死水”,不良贷款清收成效明显,为“信用村”创建扫清了障碍。
(三)尊重群众利益是“信用村”创建的基础
“信用村”创建工作要真正做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必须找准与“三农”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把广大干部群众吸引过来、参与进来的结合点,要将“信用村”创建与提高村民信用意识,改进信用社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加大支农力度,实施农贷优惠利率,使村民看到“信用村”创建前与创建后的不同、真正得到实惠,村民才会自觉地参与和支持“信用村”建设。
(作者系衡阳办事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