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谋划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改革的最新蓝图和路径,随着三中全会精神的进一步贯彻到位,未来“三农”领域将焕发更大的活力,农信社(含农商行、农合行,下同)开展“三农”业务也将迎来更有利的机遇。根据《决定》精神,如何正确看待农信社改革10年来的新成效和面临的新挑战,如何清醒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带来的新形势新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寻求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径,是当前农信社正值转型与创新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过去:肯定新成效直面新挑战
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工作是在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和省联社成立后启动的。当时遗留问题较多,内控管理乏力,风险状况严重。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常德市农村信用社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效在于:一是行业系统管理体制得以建立,深化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更加突出;三是业务经营实现快速发展,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四是选人用人和薪酬激励机制日趋完善,内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五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电子银行业务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通过改革发展,常德市农村信用社系统现已成为常德区域内资产规模最大、存贷款余额最高、支持区域力度最强、金融覆盖面最宽、机构网点覆盖最广、从业人员最多、上缴地方税收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虽然近10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常德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挑战在于:一方面,是来自于当前经济金融发展大势的挑战。从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深化趋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日益增强,加强了风险管控的难度。从金融形势看,区域内银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农村金融市场日趋升温,农信社在“三农”和县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外部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的日趋严格,以及互联网的兴起、金融脱媒、影子银行、逆周期金融监管等综合因素的叠加,都对农信社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形成了严峻考验,农信社转型升级压力明显加大。另一方面,是来自市情的挑战。从常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区域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区县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对农信社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从常德市农村信用社自身情况看,不良贷款余额大、占比高,风险社较多,在全省农信系统仍处于落后位次;盈利模式单一,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另外,工作视野不够开阔,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可以讲,目前常德市农村信用社正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
二、现在:面对新蓝图抢抓新机遇
《决定》给金融业勾画了新蓝图、描绘了新路径、带来了新气象,焕发了新活力,尤其是给正值转型与创新发展期的农村信用社系统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机遇一:重视发展普惠制金融,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巨大机遇。《决定》强调发展普惠制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这既对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改善服务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常德市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支持中小微企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占全市银行业金融系统22%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市80%以上的涉农贷款和30%左右的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服务县域经济的主力银行。对农信社来说,发展普惠制金融、服务弱势群体,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机遇二: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推进改革创新是农村信用社竞争力的源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建立存款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些都揭示出金融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对金融改革的新形势,农村信用社应加快转型步伐,增强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从机制、体制、产品、服务和业务手段等方面,加快迈向现代银行的步伐。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机遇三:政府职能转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构建良性政银企关系。《决定》强调解决政府的错位和不到位问题,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下新型的政银企关系。建立政银企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农村信用社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近些年,常德农村信用社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实现县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金融手段,日益感受到政府职能转换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的角色应弥补市场的不足,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和优良环境的维护者,使金融企业处于更有效的发展环境之中。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诚信经济,金融产品和服务都是跨时空的价值转移,需要法制和诚信来保证。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企业自主竞争。
机遇四: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农村信用社优化资产结构提供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通过改革解决当前经济结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全面阐述了生态体制改革思路,包括建立生态环境资产负债表、列入政绩考核、淡化增长指标、建立环境终身责任制。这要求全社会共同落实。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将依据政府的全面评价标准,严格授信评审,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放。同时,对低耗产业、环保产业、生态良好企业、服务业以及用新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从而全面优化资产结构。
三、未来:寻求新路径助推新农信
下一步,农信社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打造现代金融企业,全方位服务“三农”的发展目标,以存在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统领,按照“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坚定信心和意志,攻坚克难、好中求快、险中求变,努力实现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业务经营的新跨越。
路径一:加快深化改革步伐。一是加快银行化改革步伐。推进股份制产权改革,通过产权结构优化,提升中小股东和优质县域中小企业的股东占比。扩大民间资本人股比例,确保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支持能力。二是完善公司治理。严格按照现代银行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三长”(董事长、行长、监事长)权限和职责,开展流程银行建设,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产权明晰、管理规范、业绩优良、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地方银行。三是推进经营机制转换。切实推行条线管理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和分支行等先进的业务管理模式,有效实现经营管理规范化、精细化、集约化、流程化;四是推进分类等级、绩效等级提升。根据省联社考核考评办法,要创先争优、全面提升。
路径二:加快业务转型发展。一方面,加快转变服务方式。一是做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支持国家投资的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和重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拓展设施农业、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乡村旅游等延伸产业。二是做好新型城镇化金融服务。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以县域重点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支持城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保障房、科教文卫事业等民生工程项目,支持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项目,支持进城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三是做好县域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大力支持跨城乡、跨区域转移的县域落地骨干企业和项目;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支持面向内需市场、符合国家产行业政策的县域传统产业。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专营体系,不断加大对县域优质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快金融创新力度。第一,创新政策制度。针对“三农”发展中涌现的新业态、新主体,在准入条件、利率定价等方面加大信贷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创新力度。对一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三农”发展重点地区,出台区域信贷政策,加大差异化支持力度。第二,创新特色产品。围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链、新型城镇化、县域小微企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能更好满足“三农”的产品库,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总体水平。第三,创新担保方式。围绕三中全会确定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和农民新型财产权利,探索开展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直接抵押”、“集体建设用地开发项目收益权质押”等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引人第三方平台担保并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承包经营权+信托”等担保方式。同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办大型农机具抵押、农产品非标准仓单质押和林权抵押、财政支农直补账户质押等担保方式,多措并举破解“三农”客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路径三:加快信息科技建设。一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在满足物理网点的电子化水平上,加快ATM、POS机、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服务设备布设力度,打造社区型金融服务超市。二是构建集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形成业务范围覆盖同城、异地、跨行的全方位、多功能、全天候的科技服务平台,研发具有农村信用社特色、能够满足农民客户需求、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产品。三是加大农村居民金融信息科技知识普及,营造电子化、信息化金融服务环境。利用农村信用社网点、人员、地域等优势,加大电子金融服务普及、让农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享受到贴心、周到的电子化金融服务。
路径四:加快渠道体系建设。一是推动农村物理网点建设。推动农村网点向县城新城区和中心集镇等新兴农村人口密集区域迁建转移,提高农村网点服务辐射面,改善农村网点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二是探索搭建“社区银行”和电子化金融服务渠道。对物理网点不能覆盖的人口密集乡镇和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创建便民电子机具、金融便利店,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符合县域实际的惠农社区银行;对农民居住相对分散、金融需求相对单一的农村地区,通过布放POS机、转账电话,开办助农存取款业务,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村享受基础金融服务。三是加快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平台。抓住互联网金融发展契机,围绕农业产业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运作特点和规律,整合线上线下产品和资源,开发特色化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隙、24小时无间断式服务。
(作者单位:常德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