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研究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提出个人建议,希望可以通过改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现状,增强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升其整体素质和服务功能。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经营范围狭窄,金融风险不容易分散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以信贷为主,业务种类不够丰富,金融服务手段相对单一,业务开发和创新能力也相对薄弱,业务开展较为缓慢,并且市场成熟度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业务范围有待扩大。业务主体对象除了广大的农村客户,城镇的对公对私业务也应该积极发展,发展更多优质客户。二是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一直以信贷业务为主,缺乏如代客理财、信用卡、货币市场等其他中间业务。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级管理层风险意识逐步增强,但一线员工还没能跟上管理层的节奏,因此,很难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各个环节里。目前,农村信用社没有风险管理文化还不深,要在全系统广泛认可系统和全面的风险管理战略尚需时日。部分员工素质低下造成责任心缺乏,工作热情缺失,甚至出现工作中触犯法律、产生重大过失、贪污腐败等现象,对信用社的正常运营造成负面影响,产生一定的风险。
(三)风险管理结构不完善,缺乏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到目前为止,部分农村信用社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一直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手段也比较落后,导致在对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无法精确定位,对于早期的风险防范仍存在较大的缺陷。风险管理技术较相对落后,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的信息系统技术还处于后发阶段,风险的防控还主要以事后补救型为主,二是与商业银行相比,缺乏正确的、科学的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与评估。
(四)历史包袱较为严重,风险抵御能力不强
目前,农村信用社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相当部分不良贷款是早些年投放的乡镇企业贷款和财政借款,城市信用社的并入也增加了不良贷款率,受历史包袱影响严重。如乡镇企业贷款中除一户还在正常生产经营外,其余全部破产、倒闭、债务悬空,严重影响该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另外,对不良贷款的认定缺乏有效的评估,在员工新旧交替时,无法按照严格的制度及相关的规定进行不良贷款的交接,从而导致一些之前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在前后手交接中造成“空档”,给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不诚信的拖累
当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农民信用普遍较低,加剧了金融生态环境的不优良。农信社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借款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还款协议,出现赖债、拖债、避债和逃债等行为,这些直接影响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同时,也间接地使一些农信社的信贷工作人员宁可少放贷,也不冒债务人赖债的风险,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失去了一些业务机会。
(二)农业特殊性的制约
农业属弱质产业,农民经营分散、规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环境影响大,具有风险大、收益小的特点。
(三)产权主体缺位和法人结构不健全
限于农民的民主观念和金融专业知识,虽然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名义上属于全体股员,但他们不愿为了一点收益而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起到监督的主体作用,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缺位。此外,股东代表大会权力虚置、监事会难以有效履责、决策层权力制约机制不完善等是造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加大了风险隐患。
(四)信贷管理不严、担保流于形式
贷款管理不严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的情况以及信息来源把握不准不全面;贷款审查不缜密,且信贷管理的岗位设置和人员职责分工没有明确,不能有效贯彻审贷分离原则;贷后管理松弛,重放轻收思想严重。担保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不准或对权力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过高;对抵押担保人的情况调查不够详实,如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甚至对抵押担保物监管不严,种下风险隐患;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要素不全、范本不一、主体不符等。
三、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
农村信用社必须立足现状,加快基础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技术和机制支撑。一是加快培育有力的风险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信息科技和网络建设。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切实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股权,增强股权的科学性。二是增强授权的规范性和责任控制。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和经营状况出发,建立科学的业务授权控制系统,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有效控制内部违规。三是制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控制。重视人才的录用,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可以通过重点引进管理人才、公开招聘等形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信用社。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化解系统
首先,农村信用社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应根据经营行为、业务管理、资产安全、风险防范,建立定期业务分析、信贷资产质量评价、资金运用风险评估制度和各种账表的核对制度及业务活动的全程监督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和反馈,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测预报,从而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优化主要的业务流程,按照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衡、限额管理、条块结合原则,重新调整联社各业务条线的职能管理部门和操作岗位设置,形成职能明确、责任清晰、风险管理与业务部门的岗位制衡监督、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确定各个业务环节操作标准和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首要前提。农村信用社必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确保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农信社的经营状况和风险动态。同时,加强互联网应用,实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提高办公效率;将科技创新与员工培养相结合,定期开展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与考查,强化员工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提高业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作者单位:衡阳县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