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概述
常德为湖南省生猪调出大市,截止2016年4月末,全市生猪存栏126.35万头,出栏75.68万头,补栏5.78万头。4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已授信生猪行业客户1786户,已发放贷款1820笔,现有贷款余额10134.4万元,其中不良贷款106.5万元。
二、当前生猪生产主要特点
1.母猪存栏锐减。就当前而言,生猪养殖环保压力大,政府各方面限制较多,近几年因禁养、限养,给生猪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母猪生产能力处于低位。如澧县养猪大镇甘溪滩镇,2013年能繁母猪3400头,到2015年仅1800头,规模下降幅度达到47%,投保母猪养殖农户从2013年的234户,到2015年只有99户,降幅达到58%。
2.总体效益良好。经调查:目前猪粮比价达到9:1的历史高位,尽管并非猪肉销售旺季,但价格不断上涨,猪肉价格一天一个价的上涨,玉米、豆粕等生猪住饲料价格不断下调,形成巨大剪刀差,而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比在60%-70%之间,以250斤商品出栏猪为例,初步计算,养殖成本1200元左右,销售利润达到1000元。
3 .预计价格有持续上涨空间。全国范围内多数地区生猪价格都突破了10元,整体生猪养殖业处于一个良好的盈利空间。就目前而言,生猪还在持续上涨,但涨幅放缓,又逐渐趋稳迹象,当前,仔猪价格涨幅较大,今年3月末,仔猪价格达到30元/公斤;活猪均价21.6元/公斤,创了历史新高。究其原因仍是适肥猪供偏紧:一是2014年到2015年大量母猪被淘汰,导致产能不足;二是春节前猪价走高,多数养猪场透支了节后出栏的部分肥猪。
对于前些年生猪养殖一直处于深度亏损期,一部分养殖户惨遭淘汰,部分咬紧牙关坚持过来的养殖户总算迎来了苏复期,但是由于2012年起至2014年产业户严重亏损,挫伤了大部分生猪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生猪养殖都不能进行深度调整,目前产能仍处于低水平期。
三、支持生猪生产主要做法
1.增强服务意识。一直以来,我市农村信用社把支持生猪生产作为工作的重点,经常深入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户进行广泛调研,充分掌握养殖企业(户)的经营成本、良种繁育、疾病预防、流通及储备等环节,关注农户的思想波动情况,帮助养殖企业(户)分析市场行情,寻找商机,增强养殖企业(户)的信心。同时,积极调整信贷支持方案,发挥信贷资金对促进生猪养殖的撬动作用,尤其是对经营效益佳、信用记录好、资金需求高的贷款户提高了授信度。
2.提高服务水平。信用社多年来坚持以养猪专业户为重心,运用信贷杠杆进行调节,引导养殖户不断提高技术,实施科学养殖扩大规模。如桃源县枫树乡四喜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于1998年建立,桃源联社自2000年以来累计向该公司发放贷款金额达6123万元,用于支持该公司良种引进及改扩建等。自2013年以来累计向湖南四通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金额达1205万元,帮助夯实生猪养殖基础。
3.落实服务政策。信用社通过简化生猪生产贷款流程、贷款利率优惠等信贷政策发挥倡导作用,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养殖企业(户)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和优先发放的“四优先”政策,高效率的工作机制,为养殖企业(户)提供了方便。
四、支持生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信用社目前信贷支持生猪生产的主要问题为,担保机制不健全。生猪养殖户90%以上是农户,大部分农户除经济基础薄弱外,生产发展的格局也不大,养殖场大部分因陋就简,证照不全、环评不达标、未购买商业保险等情况较多。一般而言,养殖户除自己的宅基地、养殖场外,无其他不动产提供抵押,虽然近年来,国家提倡“两权”抵押贷款,但是由于农宅、宅基地、承包土地可作抵押,但是这些抵押物变现能力太低,就目前的情况来,变现率可以说为零,就我社近几年清收不良贷款中,收回的抵债资产,就是办了国有土地产权的农户房产,无一宗能变现。
五、稳定生猪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地方政府继续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支持生猪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生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两种繁育、疾病防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提高生猪生产水品和质量,组织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从金融支持层面上讲,政府可以适当给予金融部门提供风险保证金,以风险保证金为杠杆,撬动信贷资金支持生猪养殖。
2.依托金融扶贫,建立农户与养殖大户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国家精准扶贫要求,以金融扶贫为平台,努力建立养殖大户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在相互合作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将发放给农户贷款的资金,由农户委托给大户管理使用信贷资金,大户带动农夫共同致富。
3.完善保险理赔机制,有效防控信贷风险。鼓励养殖户积极购买生猪保险,贷款发放后,将保险的第一受益人制定为信用社,确保信贷风险。
4.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三化转变。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生产方式,加快专业化、现代化、生态化建设步伐,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定期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保养殖户用地需要,引导养殖户建设高标准养殖场,积极推动向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多渠道筹资用于养殖用地和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鼓励养殖户立体种养殖,开发生态种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