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大潮下农信社如何转型突围

点击数: 时间:2015-04-09 作者:古丈农商行

    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兴起以来,以裂变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颠覆着人们对传统金融的理念、价值、模式的认识。马云说:不管我们是否看得见,不管我们是否看得起,不管我们是否看得懂,它终是要来的,除了改变,我们别无选择。面对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大潮和市场化,农信社如何防止慢鱼被快鱼吃掉,笔者谈谈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包围——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金融

 

    (一)互联网对于整个传统金融业,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互联网已经渗透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主流。据统计2013年末,中国的网民有6.1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5.8%。手机接入互联网用户达5亿人,年增长率达19.1%。许多已经在家庭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80后、90后是这支大军的主力。在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和时间观念日益强烈的时代,这些人的理财、服务将越来越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体验。互联网企业就是看中了庞大客户群中的潜在商机,从第三方支付入手染指金融行业,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不断突破市场准入,推出普惠的金融产品,抢滩金融市场。阿里支付宝下的余额宝就是最好的例证,2013年9月底,其用户量为1368万,规模556.53亿元。而到了12月31日,用户量为4303万,规模达1853亿元。2014年2月27日,用户量达8100万,规模达4000亿元,融资速度之快之巨,参与人数之多,让世人震惊。而一些为行业的上下游提供IT服务的IT厂商,也正利用对行业非常了解的优势,在信息化与数据的双重功能下,利用大数据切入互联网金融,实行精准化运营,促成产业链上客户的互动。如用友软件,有200万的企业用户,2011年为中小企业推出了在支付费率、支付流程上都比银行企业网银体验更好畅捷支付。面对来势汹汹的攻城掠地,传统的金融业却无力地裸露在互联网企业面前。

    (二)电商利用互联网思维也建立起了自己独立的金融王国。IT行业在金融业的如鱼得水,使得对商机十分敏感的电商们获得了灵感,转而进军互联网金融。他们把对自己有依赖性的商家捆绑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利用行业的优势和稳定的客户群,在系统内形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相对封闭的闭环。他们在“互联网+”思维下的快捷、便利产品,使得用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逐步完成了对传统金融业的蚕食。京东金融发展部3分钟就可完成自动化的审批、风险控制和放款。专做特卖的唯品会,可提供消费信贷,已在三四线城市网罗了主要以家庭实力较强的妇女为主的用户4000万户。富基商标从零售供应链领域入手,2013年底用户已达1.3万家,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融资额度突破40亿元。苏宁电器集团更是直接成立苏宁银行,为其平台上的商家提供小额贷款,并开通了会员营销模式的O2O金融。2015年4月2日《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出台,提出了“允许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增强为农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供销合作社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地方财政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公司”。电子商务将成为其重点发展目标。腾讯、阿里、马可波罗等,也尤如强大的磁场,吸引和网罗了不少客户和资源,并依附这些客户的成长,提供贷款支持,建立了自己的封闭系统,形成了“垄断”的体内循环。互联网金融的大潮正应了马云那句话:“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三)金融大佬们争相加快转型。谁有互联网思维,谁就拥有了未来。一些传统的金融业,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汹涌大潮,已开始着眼于未来的布局,积极转型。如互联网保险。2013年11月光棍节期间,长安责任保险公司与众筹网合作开发了一款爱情保险,1万份很快售完,筹得资金524万元。据统计,2014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858.9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的1.7%增长至2014年的4.2%,对全行业保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8.9%,比2013年提高8.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大金融集团平安集团旗下的“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出了个人对个人信贷的P2P业务,其借款人百分之六七十以上是个体工商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2013年第一年,贷款规模做到了60亿元,2014年计划200亿元。兴业银行于2013年12月11日将银银平台理财门户全面升级,推出集产品供应、资产管理、市场营销于一身的“钱大掌柜”。招商银行于2013年10月推出“e+稳健融资项目”的产品,最小投资单位为1万元,最初一笔项目融资仅58万元,期限180天,约200个投资人参与出资,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为6.1%--6.3%。2015年3月23日,有着宇宙第一大银行的工商银行发布了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和一批主要产品,成为国内第一家发布互联网金融品牌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此次发布的互联网金融品牌主要包括:电商、即时通信和直销银行三大平台;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上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支付+融资”、“线上+线下”和“渠道+实时”等多场景应用,吹响了传统金融业逆袭互联网电商、互联网金融的号角。

    (四)农信社在“互联网+”面前压力大于作为。互联网金融是普惠的金融服务,对象是中小客户和个体消费者,农信社首当其冲,将面临着客户资源的严重流失。尽管农信社在科技上的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农信社在“互联网+”思维方面,无论是战略规划、管理思维、人才准备、科技创新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许多电子产品也才刚刚起步,在原本的传统金融业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在当前,农信社单个以省为单位难以找到互联网合作伙伴,即使有合作商,其费率等也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难以形成优势。特别是在研究和解决“汇”通天下的产品上更是无能为力,跨不了省,有的走不出县。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下,整个行业基本陷入“失语”状态。

 

突围——转型发展策应冲击

 

    毫无疑义,谁有互联网思维,谁的组织架构强,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会成为市场的领先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信社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整个传统金融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在科技运用方面,无论是科技队伍建设,还是产品推介,都远远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但是,农信社根植于农村,根植于社区的人文环境,也为农信社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下,只要我们积极改变,农信社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变更组织架构,把抢占客户资源作为战略发展核心。所有的商业竞争说到底就是客户资源的竞争。互联网金融也是一样,本质上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农信社起家于草根,在这方面独具优势,而且,还可以做得更好。一是再造组织架构。在组织管理上,按照市场需要,设置精细化的条块管理机构,细分市场,分块耕作,培育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稳定客户群。在机构布局上,在农村,做到网点和收单业务全覆盖,利用优势,确保农村市场的主导地位。在城镇,大力发展社区银行、小微银行。在重要的楼盘、重要的社区,可采取“1+X”的形式,以现有的物理网点为依托,设立多个离行式的网点,并选派优秀营销人员在离行式网点为附近区域客户就近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二是大力发展营销队伍。将来的金融必将是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竞争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市场的拓展能力。农信社应顺应发展变化,借鉴保险代理模式,建立、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营销队伍。

   (二)转变管理思维,树立大数据观念。农信社发展变化六十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所有的数据基本没能再次发挥作用,以致于无法进行数据分析、数据运用。互联网的竞争也就是数据开发与运用能力的竞争,因此,农信社必须重视数据的开发与运用,并根据不同需求建立不同层级的数据平台。一是建立省及以上的数据平台。可以单独以省或联合多个省共同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开发多个产品模型,降低开发成本。如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共同开发新产品,通过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使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拥有较强的风险控制水平等。二是建立地区及以上的数据平台。如绩效评价等平台等。三是加强与社会各资源平台的合作。接入其端口,共享资源。如接入水、电费收费系统、税收系统等,将大数据转化为生产力。

   (三)以“客户为中心”再造流程,创新产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代表的零售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连接开始升级为人与人的连接等,这些交错的连接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中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农村,由于技术水平、文化水平的局限,这种价值链接会出现断裂,或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加之农民对于链接需求和互联网服务需求不旺盛,使得扎根农村的农信社缺乏内在动力,因此农信社必须要扬长避短地选择符合自身基因与文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改造和适时推出适合大众的金融产品。一是加大电子银行对传统柜面业务的替代率。依靠省联社大平台,由省联社统一研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由县市级行(社)结合当地业务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和新金融业务的推广应用。通过媒体、网点、下乡活动、流动广告等进行推广,结合农村客户的特点,采用“上门推广+服务”模式,通过上门服务“手把手”教会农户如何使用,同时还可营销新的产品,完成服务提质的转变。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适时推出适用于“线上+线下”互动的金融新产品。农信社有着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这是行业内外的竞争者无法比拟的,与当地农民、社区居民、政府、社会团体进行适时互动,在依靠网点优势的同时,加强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提升线上与线下体验,整合各方资源进行营销。三是做好流程再造。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改变农信社现有业务流程,打造流程式的“工厂作业”模式,完成资金从资金融出方到融入方的转移,可以通过在城乡结合部或新社区建立乡、镇或社区“e”银行,并加以不断完善,建立一个便民、惠民、安全、可信、绿色、快捷的新型金融服务生态圈,使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真正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客户和市场。

    总之,在互联网大潮中,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创新思路、流程和技术,优化各相关业务系统,在系统掌握客户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增值型、推送式服务。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身、便捷的服务。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方能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脱颖而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分享到: